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资讯 > 各地资讯 > > 新闻动态 > 文章正文

高考状元县甘肃会宁“陪读农民军”的蜗居生活

时间:2010-01-26 18:48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保守估计,甘肃会宁全县由家长陪读的学生有1万多人  本报记者 张鹏  11月24日,甘肃会宁,赵小虎兄弟三人蜗居在县城仅有15平方米的

保守估计,甘肃会宁全县由家长陪读的学生有1万多人

  本报记者 张鹏

  11月24日,甘肃会宁,赵小虎兄弟三人蜗居在县城仅有15平方米的出租屋内读书。他们家是会宁陪读家庭的一万分之一。陪读的爷爷靠摆水果摊挣生活费,奶奶为他们洗衣做饭。 本报记者 张鹏摄

  甘肃会宁这座古老的县城是中国西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可它的房价高得令人咋舌,均价2700元的房价直逼省会兰州。推高房价的重要人群,是来自四周乡村的农民。尽管平均下来,他们每年的纯收入,还买不起一平方米的房子。

  但许多农民就算砸锅卖铁也要进城,这并不是出于对城市生活的向往。用当地人的话说,这要归因于教育产业的带动。

  高房价的贡献者一部分来自会宁籍大学生的反哺,一部分来自乡村陪读家庭。事实上,乡村陪读家庭能买房者,凤毛麟角。他们中的大多数,蜗居在县城窄小的出租屋内,梦想着改变未来。

  在甘肃会宁这个以教育著名的高考状元县,陪读家长的数量惊人:上至年逾古稀的爷爷、奶奶,下至而立之年的父亲、母亲,陪读者遍及城乡。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听过陪读这两个字,而是代之以跟着娃娃念书。

  据会宁县教育局的统计,全县有中小学生14.8万多人,其中县城学生4.5万多人,按保守估计,全县由家长陪读的学生有1万多人。据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陪读家庭除了大量分布在学校集中的县城外,在许多中心乡镇学校周边,陪读同样蔚然成风。

  陪读现象在会宁,可以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非常典型,非常普遍。王富葙说。王是会宁县电视台记者,1年前他敏锐地捕捉到这个题材,将镜头聚焦陪读族,拍摄了一部叫《黄土魂》的纪录片。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何以制造出规模如此庞大的陪读农民军?

  我们这辈人,全部是奴隶,下苦供着娃娃

  供孙子上大学,将来看我们能不能也享点福,张桂芳有着农民式的智慧,儿子这辈家里穷,供不起,到现在还抱怨。

  2009年11月24日晚。清冷月亮孤悬夜空,67岁的张桂芳老人佝偻着腰,摸黑走回县城的出租屋,卸去肩上三五斤重的尼龙袋,嘴里直哈白气。堆在墙角的袋子里塞满了捡来的废纸、塑料瓶这是老人每天徒步环绕县城一圈,翻遍全城垃圾箱的成果。情况好的时候,这些捡来的废品,每月可以换回300多元的收入。

  张桂芳老人点(当地方言,意为租记者注)的房子离会宁二中仅几百米。这片名叫西河滩的偏僻区域,近年租房生意火爆,几乎每家每户的院子里,都住满了学生和家长。即使房东们不断修葺新的房屋,依然供不应求。尽管租金低廉,但对于很多陪读家庭来说,这仍然是最重要的一项开支。

  像张桂芳老人这样,来自乡村的陪读家长,大多聚居在学校周边。不大的会宁县城,业已形成几个规模不小的陪读村。

  张桂芳需向房东支付每学期320元的租金,这项花销,自从大孙女三年前考入会宁县二中便开始了。这一年,这个农村家庭放弃了乡下18亩的土地,整体搬入县城。

  农民离开了土地,生活成本立即上升。儿媳说,跑得慢些,连吃的面都没钱买了。

  她的丈夫张玉昌,靠开三轮淘沙谋生,而她自己,每天要奔波于建筑工地和家之间,一边给孩子做饭,一边打小工赚钱。

  在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张玉昌看来,这很像是一场有风险的赌博。如果输了,3年的心血将全部付诸东流。他只能重返土地,领着孩子回老家放羊。

  幸好,他赌赢了。今年高考,他的女儿顺利考入甘肃省中医学院。

  我们会宁四五十岁的这辈人,全部是奴隶,下苦(当地方言,意指辛苦地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记者注)供着娃娃呢。张玉昌自嘲说。这位饱尝没有文化之苦的农民坚信,只有让娃娃考上大学,才能改变一辈子的命运。

  王富葙是土生土长的会宁人。据他观察,会宁的陪读现象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在2004年前后,渐成气候。(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