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学生感“不适”专家提醒调整状态
时间:2010-05-26 12:51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次
“一模”、“二模”暴露考生缺陷——学生多感不适应——— 近日,各区县相继完成了高三“一模”和“二模”考试。作为新高考的首场预演,“一模”
“一模”、“二模”暴露考生缺陷——学生多感不适应———
近日,各区县相继完成了高三“一模”和“二模”考试。作为新高考的首场预演,“一模”和“二模”试题的题型、难度、题量都牵动着高三学生、家长以及任课老师的心。笔者从部分学校了解到,虽然各区两次模拟试题的难度基本适中,但因题型灵活,多数学生感觉“不适应”。而今年又是备受社会关注的新高考,无形中也给考生增加了不少压力。现在复习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如何在这个最关键的时期取得好成绩成为考生关注的问题。
●试题渗透新课改动向
据了解,今年各区的模拟考试试卷都将新课改、新课标和新高考这“三新”的特点充分的体现了出来,不仅做到源于课标、高于课标、新于课标的要求,还加大了综合性试题的考察,更加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
北京普育学业素质成长中心主任廖祥兵表示,今年的“一模”试题中涉及了一些新课改的内容,主要在考试题型、命题思路及考查方式上体现出变化。比如海淀英语的阅读量贴近高考,完型填空的平均错误率高。虽然整体难度稍高于高考难度,但是各题型都与高考题保持高度一致性与相似性。今年的高考在听力阅读话题和体裁上会更新颖,写作可能会出现饼图、柱状图、线图等难度较大的题目,开放作文更加趋向于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特别要注意的是,虚拟语气是今年新加入考试大纲的语法点,极可能在今年高考题中出现。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高三数学教研员、北京市特级教师张鹤老师分析了“一模”的数学试卷,认为高考数学今年有很大的变化,新课改后的数学理科新增的知识约10%至20%。在考查数学学科的主干知识、核心知识的同时,试题注意了“新课改”给教学内容带来的一些新的变化,不少的题目考查了新增知识的落实情况。如对“三视图”“程序框图”“几何概型”“极坐标与参数方程”“几何证明选讲”等的考查。强化数学应用、在数学与现实问题的联系中考查素质与能力是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应用题可能会在新高考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
北京睿升学校校长姚伟说,这次“一模”试题在文理科都有相对新颖和灵活的新变化。在文科方面,加大了开放性试题(比如语文的阅读延伸题)的考察,使得考察方式更加具有灵活性。在理综方面,普遍加大了实验分析能力的考察,同时越来越注重检验学生动手过程。
●不少学生反映感到“不适应”
在“一模”考试结束后,很多考生都有种很别扭的感觉,觉得自己平时所学的知识一到考试的时候就使不上劲了,虽然知道新高考与以前相比会有一些变化,但是却不清楚造成这种别扭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学大教育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孙彬通过与考生交流和对一模试卷的分析后,认为造成这种不适应的原因主要有四点。第一,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能力不足,接受的训练不够,尚不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第二,综合知识、综合能力的训练力度不够,应试时显得单一化、板块化;第三,考生动手能力没有达到大纲中所预期的标准,实验操作训练相对较少;第四,学生延展性思维的发散不够,思维不开阔。这种情况充分说明了考生对新高考的认识不清楚、目的不明确,也是因为学校教育并没有将能力训练作为一个教学的重点,使得学生一直处于理论化和知识化的学习之中,“一模”后这种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针对这种情况,考生可以从四个方面去补救。第一,注意知识链条的梳理,要有整体观念。第二,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延展,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第三,注意各区试题的异同,把握其细微差别,研究其出题角度。第四,加强对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和自我感悟的联系。最重要的就是进行知识梳理,可以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及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掌握要求,对自身知识做一个有效的体检。”孙彬解释道。(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相关专题:北大中学校长推荐制利弊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