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送礼”潜规则 大学生:费钱闹心难讨好
合肥某高校的研究生小陈即将毕业,在一位老师的热心帮助下,小陈如愿进入北京一家很好的单位实习。临行前,老师特意让他去拜访两个已经在北京混
合肥某高校的研究生小陈即将毕业,在一位老师的热心帮助下,小陈如愿进入北京一家很好的单位实习。临行前,老师特意让他去拜访两个已经在北京混得有声有色的老同学。小陈知道,在找工作的关键时期,老师其实是想帮自己拓展一下人脉,心里自然十分感激,可是接下来的问题让他头疼了:去拜访的时候,要带些什么东西呢?
如今的高校中,像小陈这种已经有半只脚踏入社会的学生逐渐增多,在研究生群体中尤其如此。一方面,他们比校园里的同龄人要成熟、世故,但另一方面,从“校园人”转变为“社会人”并不容易,很多事情会让他们迷茫、不知所措,“送礼”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有了“送礼”的意识,但又往往不知如何下手。
有心无钱:送礼不只是个技术活儿
虽然老师特意说明去拜访时什么都不用带,可是小陈好歹已经是研二的学生,虽说还没正式进入社会,可多多少少也知道些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自然明白两手空空地去拜访别人是不好的。小陈还没到北京就开始寻思送礼这件事。送花?感觉奇奇怪怪、不伦不类;家乡特产?大老远背过来折腾不说,人家在江湖上混了这么些年了,什么礼物没见过,只带些特产有点拿不出手吧!
和一个已经在北京工作的朋友聊起这件事,朋友立刻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侃起来:“我告诉你,送礼那是太管用了,小人物送小礼,大人物送大礼,这是必须的。你这个情况,就是两个原则:一是要贵,二是要小。社会就是这样,想办事儿就不能舍不得花钱。就算你现在不想办事,能保证以后也不会找人家?”小陈觉得朋友言之有理,可是“贵”是个很有些意味的词,自己恐怕负担不起。看小陈有些犹豫,朋友举起了身边的例子:“我一朋友,就为开家果汁店,前前后后打点了好多人,就其中我经手的一个,买了一个LV的包,一万八!”还没等小陈咋舌,朋友接着说:“送的时候包里又塞满了现金……”
送礼“囧事”:玩不转规则还弄巧成拙
中秋节时,刚上研一的小周收到了很多朋友寄来的月饼。在给父母打电话时,妈妈建议她去导师家“拜访”一下。小周想,导师对自己也很好,过节时送份月饼送点祝福也是应该的。于是便在那些精美的月饼礼盒里挑了两盒分别来自香港和广东的“比较上档次”的,拎到了导师家。
敲门前,小周还有点儿紧张,把设想的祝福语又重新回想了一遍,才抬手敲门。没想到老师一开门,刚才背好的台词全给忘了,小周磕磕巴巴说明来意后,导师的第一句话竟是:“我又不缺你这点东西,不要送过来。”
送礼遭遇“拒收”,小周一下子蒙了,然后脱口而出:“老师,我那儿月饼多的是,吃不完所以给你送了点过来。”这下轮到导师愣了一下,小周也反应过来,暗自叫苦,恨自己说话不经大脑。接下来老师语重心长的话小周基本听不进去了,满脑子只有一个字在飞:?"?"?"?"?"……
这样的事小周不止干过一次。大学时,她和舍友打算去拜访两个老师,就直接拎着两份礼物到了第一个老师家。要告辞了,小周就直接提起要送给另一个老师的礼物起身,直到看见老师略微惊诧的表情,小周才想到,哪有拎来的礼物还有拎走的道理?可是已经拎起来了,放下也不好,拿走也不好,她终于明白“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这句话的贴切性了。
武汉某高校的小刘一直挺看不起那些送礼的同学:“不管怎样,总有点溜须拍马之嫌。”可是,很快他就明白了自己“清高”的代价。本来属于自己的特等奖学金,却给了因为“两条芙蓉王,几瓶茅台”就和辅导员“关系要好”的一个同学;本来可能拿到的保研资格,因为班上一个女生关键时刻突然“发威”,接连发表了好几篇署在某老师名字后的论文,就生生被挤出了保研的舞台……
愤怒之后,慢慢地,小刘开始有点“妥协”了。考上研究生之后,经过几番思忖,小刘决定跟导师“意思意思”。可是碍于尚存一息的“清高”,小刘实在不好意思当面送,“唉!真是比塞情书还难!”想来想去,他把几张购物卡塞进了要给导师看的论文里,送了过去。可是过了半天,导师居然给他打电话,坚决地把购物卡给退了回来,小刘觉得?"极了,灰溜溜地把卡拿了回来。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