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学学校概况
西安科技大学是一所历史底蕴厚重、综合实力较强、办学水平较高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学校坐落在世界四大历史文明古城之一的古都
西安科技大学是一所历史底蕴厚重、综合实力较强、办学水平较高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学校坐落在世界四大历史文明古城之一的古都西安,领略秦汉雄风,弘扬盛唐文明,雁塔校区与举世闻名的大雁塔毗邻,临潼校区与驰名中外的华清池、兵马俑为伴,周围高校众多,文化氛围厚重。学校在2004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荣膺“优秀”等级,是陕西省“文明校园”、西安市“园林化单位”。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学校前身可追溯到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学工学院采矿冶金科。1938年7月,由北洋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内迁组成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工程学系是西北工学院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的系之一,该系主要由国立北洋大学工学院采矿冶金科和私立焦作工学院采矿冶金科组成。解放后,该系更名“采矿系”。1957年7月,西北工学院采矿系调整到已由上海迁来西安的交通大学,该系的地质教研组与西安动力学院及西北农学院水文系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教研组合并组建了交通大学地质系。1958年9月,以西安交通大学采矿系、地质系及基础课部部分师资与设备等为基础成立了西安矿业学院,隶属于煤炭工业部,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了校名,与中国矿业大学(原北京矿业学院)是当时煤炭系统仅有的两所5年制本科高校。1998年8月,国务院决定将我校划转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经教育部批准,1999年6月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2003年4月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
学校现有6个学院和11个直属系部,另有继续教育学院及校企合作的电子信息学院;45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管、文、法等5大学科门类;拥有5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学位一级学科1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省(部)重点学科,4个省名牌专业。学校拥有副教授审批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等。学校现有博、硕士研究生1400余人,本科生13000余人,高职生16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4000余人。
学校以“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坚持“四个一”的工作思路(即:确立一个可行的奋斗目标,作为凝聚全校教职工的一面旗帜;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机制,作为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动力;制定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作为以人为本从严治校的基础;建设一个开拓奋进的领导班子,作为学校事业前进的火车头),积极推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战略。学校一贯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治教”,强化“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遵循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规律,初步构建了“三个对接、三个走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让师生走出书本;加强教学与科研的对接,让师生走出课堂;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对接,让师生走出学校),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校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建立了有利于学科创新、科研创新的政策保障体系,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在安全技术及工程、采矿工程、岩土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领域形成了相对稳定且颇具特色的研究方向。“九五”以来,承担并完成了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312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39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0余项。学校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凭借自己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建立了科技孵化基地,学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XK型复合胶体灭火材料及设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配电过程自动化”等产品投入了批量生产,许多研究成果创造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校始终坚持“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方针,“内稳”“外引”并举,不断完善育才、引才、留才、用才的用人机制;十分强调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大力推动学科专业学术团队建设,积极构建有利于人才稳定与潜能发挥的政策环境和发展平台,夯实事业留人的基础;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与“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和政策体系,使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得到了加强。截止2005年10月,在编教师848人,其中,博导27人、正副教授302人,具有博硕士学位者551人。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