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复习 > 语文复习 >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 > 文章正文

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5

时间:2009-11-02 11:24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2007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

  2007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命题者设题两道,考查对古代诗词中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分析,题干中明确要求结合上片和下片的内容,指向明确。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词作者直抒胸臆,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再如,2007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如,要分析2007年高考江苏卷中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蕴涵的思想感情,回答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一问,我们只要抓住最后两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再结合全词来分析就可得出答案: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因为这首词的上片是描写句,寓情于景;下片是抒情句,它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引发提升的,直抒胸臆,是全诗的重心所在。

  还有一种说理诗,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说理。诗人李白、陆游、苏轼等的作品,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诗句。诗中若出现蕴含理趣的诗句,我们就应该注意分析它的意义指向。

  如,杜甫的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无私心的道理);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谓人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会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还有,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或活水来,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里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也属此类。

  2007年湖北卷,为两首唐诗的比较阅读题。这两首诗,都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述理发感。吴融的《华清宫》四郎飞雪晴去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通过写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形成空间对比,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李约的《过华清宫》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通过写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形成今昔对比,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