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科技文知识梳理及解答示例(2)
C、鲸搁浅死亡,是自身的声纳系统接受不到回声声波导致陷入浅滩而不自知。 D、鲸是有着高度互助行为的群体,这种造成鲸集体搁浅死亡的原因得到了科学家们的认可。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是B项。从文段信息里可以看出
C、鲸搁浅死亡,是自身的声纳系统接受不到回声声波导致陷入浅滩而不自知。
D、鲸是有着高度互助行为的群体,这种造成鲸集体搁浅死亡的原因得到了科学家们的认可。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是B项。从文段信息里可以看出,信息A坡度很小的海滩信息B往往会扰乱甚至消除回声声波信息C鲸接收不到回声声波,声纳就会出现假象,导致鲸陷入浅滩而自知。在这里,命题者故意跨越,省掉了信息B,由信息A坡度很小的海滩信息C扰乱了鲸的声纳系统使鲸搁浅死亡。这是不符科学依据的。
【技法二】替换概念,暗变信息。
科技文有大量的科学名词或术语,细微的区别或变化都可能大相径庭或产生天壤之别。这就需要我们细心辨别、比照信息。设计者常采用替换或暗变的方式:即把概念A替换为概念B;或把信息A暗变为信息A。以此来混淆视听。
【例3】科学家为太空设计的第一座工厂是制药厂,产品是有抗病毒法宝和抗癌良药美誉的干扰素。过去,干扰素一直是从人体血液中提取。3万升人体血液才能提取100毫克干扰素,目前全世界力所能及的干扰素产量对成千上万的患者来说,真是杯水车薪。为解决这一供求矛盾,瑞士科学家采用遗传工程的方法生产出了干扰素,但是由于地球上重力限制了分离的精度,同时还由于空气中的杂质影响,用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干扰素很不纯净,混有分子量和干扰素相同的杂质。
【题3】下列有关干扰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人体血液中提取的干扰素总量目前已不能满足成千上万患者的需求。
B、太空生产的干扰素在精度和纯度上要比采用遗传工程方法生产出来的干扰素高。
C、用遗传工程方法生产出来的干扰素因受到地球上重力和空气中杂质影响,常混有与干扰素相同杂质的分子量,很不纯净。
D、干扰素的供需矛盾促使瑞士科学家采用遗传工程的方法生产干扰素。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是C项。命题者有意将信息暗变。信息A分子量和干扰素相同的杂质偷换成信息A与干扰素相同杂质的分子量,信息A和信息A在字面上没有改动,但在词序上有了调整。信息A信息A。貌视相同,实质大相径庭。我们如不细心辨别,很容易中计。
【技法四】个性与共性或主观与客观混同。
科技文在说明事物的特性或事理时,很重依据,依据中常常包含事物的个性与共性、主观与客观因素。设计者往往在其中做文章,将其等同起来或罗列一起。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把握信息要点,准确地区分。
【例4】生活于海洋的哺乳动物中,鲸是适应海洋生活程度最高的一类。它们的体形趋于流线型,体表光滑,前肢像桨一样,后肢退化,适宜水中游泳的运动方式;皮肤下厚厚的一层鲸油,使它们不需耗费大量的热量即可维持体温的恒定。在海洋中,它们靠自身独特的声纳定向系统导航。而一旦到了陆地上,它们就寸步难行了。
【题4】下列不能作为鲸是适宜海洋生活程度最高的一类的依据是:
A、鲸是生活于海洋的哺乳动物。
B、鲸有流线型的体形且体表光滑,前肢像桨一样,后肢退化。
C、鲸皮肤下有厚厚的一层鲸油,能够保持热量,维持体温。
D、鲸有自身独特的声纳定向系统导航。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是A项。分析题干中鲸是适宜海洋生活程度最高的一类一语,无疑是要求我们找出具有鲸适宜海洋生活的个性特征。显然,选项A不属于鲸的个性特征,故不能作为鲸是适宜海洋生活程度最高的一类的依据。这是典型的以共性混同个性的示例。
【技法五】个体当整体,推论当定论。
事物存在着个体与整体之分,事物的个体存在于整体之中,不能将个体当整体,犯以偏根全的错误;在言论上也是,有时作者借助个体或整体言论表明看法或观点,有时作者也表达自己的认知或思想倾向。一些看法、观点只是个体的或未得到普遍认可、确定。命题者常将这些地方故意搞混来设置选项。这就要求我们能搞清楚事物或言论是属个体性的还是整体性,明辨是推论还是定论。(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