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应试策略5(3)
又例如2008湖南卷第19题: 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
又例如2008湖南卷第19题:
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问题】比较第五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点。
【答案】①都表现为一种幽美的情境。②都是在静观寻常事物中妙悟到的另一种景象。③都能从中看出诗人悠然自得的、空灵的心境。
4、深入慎出,抒展学识。放得最宽的探究题是属于谈谈你的看法之类的融入法试题。这种题目将考生融入其中,也将当下的生活理念融入其中。解答这类试题,我们要注意深入慎出,即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谨慎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见解要有时代性,符合民族心理,有人文精神。确立了自己的观点后,再抒展自己的学识进行简单的论证。如2006年重庆卷第19题:
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我不敢说别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总是感到一种内疚的。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节,并不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只有在大都市住腻的当儿,我们才会想到村落,而想到的那个村落,除了田园的诗情,对农民的愁情是决然不会有的。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阎连科《说村落》)
【问题】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
【答案】(1)作者的情感态度:①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迷惑与无奈。②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2)略(提出自己的观点,符合社会发展实际即可,注意表述质量。)
【解析】这是一道涉及民族文化的题目,文章内涵较深,对于理解没有太大的障碍,但是对于融入考生的看法这个问题,因其涉及表达,有一定的难度。作者的情感态度归纳出来后,考生的观点就不能与之无关。这个关联决定答题方向。要答出深度,不能仅仅在同情、遗憾、迷惑、无奈等观点上打转,有必要联系当前社会实际,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也是探究题的指向。
5、内引外联,恰当表述。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内引外联是探究性试题的一个重要方法。要善于内引,做到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还要善于外联,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所学的有关作品的背景、作者及社会生活知识等,进行知识拓展迁移。在作答时,不能脱离原文,所有的探究分析都必须与原文有直接的联系,或者针对原文的某一方面来谈,可以对从原文摘取的重要语句加以合理的加工、整合,最大限度地踩上得分点,确保多得分,或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但一定要做到言之有理,这四个字是得分的要害。理在于:考虑原文内容,结合时代背景;作者性格、遭遇;联系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既有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同时还要照顾到阅读理解的共同性。如2008年广东卷第18题:(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