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应试策略5
三、现代文阅读之探究性试题应试策略 (一)《考试说明》对探究的要求及考纲解读: 1.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
三、现代文阅读之探究性试题应试策略
(一)《考试说明》对探究的要求及考纲解读:
1.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考纲解读】要求考生答题时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思考,角度不能单一,须分层答题,思考不能太肤浅,能透过现象看出本质,提炼出其丰富的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考纲解读】民族心理、人文精神一般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是作品中固有的,要求考生能够准确解读文本蕴含的这些深层含义。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考纲解读】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特别强调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所谓的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不是为所欲为、信口开河,是依据文本而合理推断。
(二)探究性试题命题的原则及特点:
1、设题重实际:它以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符合高中生作答。
2、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
3、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植根于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4、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
5、答案有限制:它不会像平时可以见仁见智。这是选拔人才的高考,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也就是说答案肯定不会百花齐放。
6、题干表述有区别: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三)探究性试题的解题应对策略
从对《考纲》的解读中可以看出,所谓探索,就是有我有思的解读。以前考试大多无我无思,只要按照命题人的解读选择或者表述即可,不要发表自己的见解,也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现在的要求深入了一步,这是对考生的尊重,也是对作品的尊重。这个考点要求我们紧紧记住三个词:由点到面,放入背景,带入自我。
依据上述特点,探究性试题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应对:
1.由点切入,放大内涵。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者的思想情感首先蕴含在一些关键的词语中。一些探究题便在词语这样一个点的层面设题。如果我们忽视它,答案就难以到位。应对的措施是从关键词的点入手,联系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内涵,分层级解答其好处,揭示其丰富的意蕴。如2006全国卷Ⅰ第14题: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那时是春末了,一期稻作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涨破土地。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林清玄《阳光的香味》)
【问题】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1)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形象,更合适。(2)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
【解析】第2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春末阳光如雨、万物生长、大自然生机勃勃的生动画面。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上承前面对牵牛花、苦楝树、竹林里的笋子的描写而来,作者用想着而不用听着搭配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追求一种类似诗歌中所谓通感的效果。想是思想、想象的意思,为什么说用想比用听更合适呢?这里便是对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能力的考查。首先从基本层面来说,植物成长的声音我们不易察觉,一般是听不到的;另外从深层次来说,想加入了主观思考的意味,可以凸现作者对自然的品味探索。用想能把自然界内在化,带给人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味,更富有表现力。考生如果能把想象和声音两者的特点联系起来考虑,就能想到化抽象为形象、虚实结合、更富有表现力等内容。(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