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复习 > 生物复习 > 生物奇趣 > 文章正文

美科学家培育出一父两母移植基因猴

时间:2009-11-02 11:21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科学家日前采用一种革命性试管受精(IVF)技术培育出拥有ldquo;一父两母rdquo;的移植基因猴,这为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科学家日前采用一种革命性试管受精(IVF)技术培育出拥有ldquo;一父两母rdquo;的移植基因猴,这为彻底根除不治之症带来希望。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科学家日前采用一种革命性试管受精(IVF)技术培育出拥有一父两母的移植基因猴,这为彻底根除不治之症带来希望。

  设计婴儿时代即将到来?

  科学家开发出这项技术用以阻止无法治愈的遗传疾病的传播。他们已用其成功培育出四只健康的猴崽。科学家认为,几年内,这项技术可能会培育出第一批设计婴儿。新技术原本用于帮助身患遗传病的女性,将她们有缺陷的卵子的DNA植入其他女性捐献的健康卵子中。

  这种情况下受孕的婴儿会继承三个来源的DNA生母、卵子捐献者和生父。获得这项突破的美国研究小组表示,该技术可被用于根除遗传性癫痫、失明和心脏病等可能致命的遗传疾病。但是,批评者表示,这是在朝设计婴儿时代的道路上迈出的令人忧心的一步,并警告称这会玷污生命的圣洁。

  最新研究旨在消除线粒体疾病:各类不治之症。在英国,每5000名婴儿中,就有一个身患线粒体疾病。这些疾病是由母亲遗传给孩子的线粒体DNA变异引起的。领导这项研究的美国俄勒冈全国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的玛萨希托塔奇巴纳(MasahitoTachibana)博士认为,这项技术同时适用于人类和猴子。

  他说:迄今为止,我们利用这种方法培育出四只猴崽,它们一个个都很健康。我们认为可以将新技术应用于人类,避免线粒体DNA变异在患者家族内部继续传播。线粒体的外形很像香肠,被称为动力中心,漂浮于细胞内部,将食物转换为人体所需能量。每个线粒体包含几个微小的DNA分子。

  为根除线粒体疾病带来希望

  科学家迄今已确认了大约50种由线粒体DNA变异引发的疾病,其中一些会在成年前消失。症状包括肌肉无力、痴呆、失明、听力丧失以及心脏和肝脏问题。据刊登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的研究报告称,美国研究人员在实验中成功将一个卵子的DNA植入另一个卵子,培育出四只猴崽,并分别取名为米托(Mito)、特拉克(Tracker)、斯皮德勒(Spindler)和斯皮蒂(Spindy)。

  研究人员的目的是从携带线粒体疾病的母亲体内提取卵子,提取卵子的细胞核DNA携带如何培育和养活人类指令的遗传物质。接着,他们将这个细胞核DNA植入第二个健康的卵子中,这个卵子自己的细胞核DNA已被取出。由此培育出来的混种卵子含有母亲的细胞核DNA以及捐献者功能齐全的线粒体DNA,可被用来培育健康的婴儿。

  塔奇巴纳博士说,研究表明这项技术是安全的,为避免具有任何副作用,他们对猴子做出了细致研究。他说:我们认为这项技术可以很快应用于人类,并相信一定会起作用。由于线粒体DNA仅对细胞如何将食物转化为能量有影响,因此,婴儿会继承生母而非捐献者的体型特征。

  引发伦理道德担忧

  去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研究人员采用类似技术培育出10个胚胎。这些胚胎在六天以后被销毁。新技术带来了严重的道德忧虑。它还会改变未来几代人遗传的DNA这一理念早已引起伦理学家的深切担忧。专家称,英国若想采用这种技术培育出设计婴儿,则必须对相关法律作出修改。

  英国公益组织生殖伦理学评论(CommentonReproductiveEthics)的约瑟芬昆塔瓦莱(JosephineQuintavalle)说:这是基因工程技术,由此产生的变化会遗传给未来几代。我们应不惜一切代价去阻止那些干预经数百万年前进化而来的特定繁殖模式的行为。这项技术旨在阻止未来几代人患上线粒体疾病,但是,如果它给他们带来更为严重的问题,这显然是荒谬之举。

  另外,新技术还取决于女性捐献的卵子数量。对于那些捐献卵子的女性来说,这种行为会令她们感到不安,也冒着很大风险。压力集团基督教之声(ChristianVoice)主任史蒂芬格林之前曾表达过这样的担忧,那就是科学家走得太远了,走得太快了,扮演上帝的角色。他表示:人们在做这些事情时总抱着良好的意愿,但我们必须在这个问题小心谨慎,以免扮演上帝的角色。(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