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复习 > 地理复习 > 人文地理 > 文章正文

草原民风集缀(2)

时间:2009-11-02 12:07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泛音演奏法 泛音演奏法主要流行于锡林郭勒,后传入巴彦淖尔和当今蒙古国等地域。该地区的人们在古代把马头琴称为乞乞里胡尔,马头琴则是近代产生的名称。泛音演奏法是长期吸纳长调民歌旋律的产物,可以这样说,泛音

  泛音演奏法

  泛音演奏法主要流行于锡林郭勒,后传入巴彦淖尔和当今蒙古国等地域。该地区的人们在古代把马头琴称为乞乞里胡尔,马头琴则是近代产生的名称。泛音演奏法是长期吸纳长调民歌旋律的产物,可以这样说,泛音演奏法是伴随锡林郭勒草原长调歌曲兴起发展而形成的。这种演奏法影响了长调歌曲的华彩性装饰歌腔,反过来,长调歌曲又影响了这种演奏法的技术技巧的发展。

  胡尔演奏法

  胡尔演奏法,主要于锡林郭勒盟北部诸旗和科尔沁等地区流传。胡尔演奏法是一种纯五度定弦的演奏法,非常适合演奏和伴奏古老的短调民歌。这种演奏法,由于定弦与胡琴一样,因而被称作胡尔演奏法,现在使用这种演奏法的人已经很少了。

  实音演奏法

  实音演奏法流行于内蒙古阿拉善和蒙古国吐尔扈特部族,以及锡林郭勒等地区,为当代马头琴演奏法的基础。该演奏法使用的乐器,被称为耶克里,可以说是马头琴的古老形态。它是以整木刻雕出来的,琴杆和琴箱连为一体。琴体大小和琴箱样式也不尽相同。由于常用纯四度、五度以及大三度等双音,也被称为耶克里潮尔,其独奏曲目约有三十来首。除《美丽的阿尔泰》、《鄂毕河之浪》、《山雀》等赞美故乡美景的乐曲之外,多数乐曲描绘了骏马、奔驼的步态。

  马头琴在其传承过程之中,其造型、演奏法、技术技巧和风格等经过无数演奏家和艺人的不断研究、改进,吸取其它民族音乐和西洋音乐之长,演变为现今马头琴音乐。琴声纯美甘润,低音深沉,中音明亮,泛音清丽,旋律悠扬,富有感情色泽。

  马头琴声婉转、悠远,浑厚深沉的长调在马头琴声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琴声、歌声融汇着牧人的喜怒哀乐,融汇着牧人的希冀,从牧人的心底飘出,弥散在整个草原。又从草原回转而来,流泻到牧民的心里,歌声、琴声、牧民、草原相合相谐,融为一体。

  行走的笛音呼麦

  呼麦又称浩林?潮尔,是蒙古先祖留给后人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蒙古人形象称之为人声马头琴。呼麦与马头琴声彼此呼应、错落有致,尤其呼麦的高音区在马头琴声的映衬下悠扬而出,经常给人以错觉,以为那是行走草原牧人的笛音。

  呼麦(浩林?潮尔)远在匈奴、至少在蒙古民族形成时期,就已是北方草原民族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内蒙古、新疆阿尔泰山、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等蒙古族居住区,以不同的模式、形态分布且流传,以古至今绵延不绝。

  呼麦或浩林?潮尔的神奇之处,就是一个人利用自身的发声器官,可同时发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非常和谐的声部。呼麦或浩林?潮尔一般可分为低音呼麦、中音呼麦和高音呼麦。

  呼麦探源

  有关呼麦的产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说法:古代先民于深山中狩猎,见河汊分流,飞瀑奏鸣,山谷回应,声闻数十里,动人心魄,遂加以模仿,产生了呼麦。

  又有一说,相传古代蒙古人参加战争,战前必高声歌唱潮尔合唱,成功后也会尽情宣泄,狂热歌舞。于是恢宏的潮尔声浪中,不期然间产生出飘渺的泛音。聪明的蒙族先民希冀模仿出这样缥缈的泛音,经过长期探索,终于创造出这一奇特的歌唱形式,将潮尔合唱艺术的基本要素,巧妙移植到一人身上。

  且不论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更为可信,二者共同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呼麦这一独特的演唱艺术,是牧民与草原和谐交汇、相交相融的产物。

  发声原理

  充沛的丹田气是呼麦发声的原动力,同时予以娴熟的调控,进行必要的阻碍、挤压进而产生异乎寻常的发声震动和共鸣。此时,不同部位的发声器官分处于不同的状态,或紧张、或松弛、或阻闭、或挤压,在主要部位形成流畅的共鸣,多器官的同步的组合与完美互动遂产生呼麦。与其他歌唱艺术不同甚而相反,呼麦打破了基音与泛音之间的处理规律,特别强化泛音,使泛音成为基音之上的较为清晰和非常具有听觉感的声部。(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