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酒招魂 千奇百怪藏族酒俗
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开始酿酒,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藏族酒文化。 生息于巍巍雪山、
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开始酿酒,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藏族酒文化。
生息于巍巍雪山、莽莽草原的世界屋脊之上的藏族,生性豪放、乐天、热情;长期的佛教思想的影响,使他们养成了仁爱、礼貌、节俭的美德。因此,藏族人普遍爱饮酒,但绝不酗酒;平时一般不饮酒,但饮起来却总要酣畅尽兴方休;酒对藏族是喜庆的饮料,绝无消愁解闷的用途。因为佛教戒酒,酒在笃信佛教的藏族人民中是不能作为祭祀之物的。
藏族古代饮的酒种类较多。据敦煌出土的古藏文写卷《苯教丧葬仪轨》载,吐蕃早期所饮的酒有米酒、小麦酒、葡萄酒、蜂蜜酒和青稞酒等。随着唐蕃联姻而发展起来的汉藏文化交流,使藏族掌握了内地传入的复式发酵酿酒法,仿内地黄酒酿制的青稞酒得到了藏族的普遍喜爱,从而成为了藏族的传统饮料。
在大多数藏区,平时倘有客至,敬茶不敬酒。但逢年过节和喜庆时,如果客人来家,则必须敬酒。敬酒时,主人先斟满一碗(或杯),捧献于客前,客双手接过后,必须要先喝三口,但不要喝干,等主人再斟满,这时客人才一口喝干。此后,客人有酒量的继续喝,无酒量的可不再喝,主人也不强劝。倘若客人不完成上述之饮,那就是严重的失礼行为,主人会很不高兴。
致于客人酒醉,主人绝不会讥笑,反而认为是坦城的表现。四川的嘉绒藏族较特别,平时对进屋的客人先敬一壶酒,随即将食物用盘奉上,一客一份。阿坝的黑水地区藏族,凡见熟人从门前经过必请进屋内敬一碗酒。如客人坚不进屋,主人要把酒拿到路边请客人喝,以示慰劳。藏族人民热情好客、和善睦友的风尚,在这些酒俗中得以充分展现。
酒在藏族婚仪中有重要的作用。在青海安多藏区,提亲时必带去雅叙酉仓(提亲酒)。女方如若允婚,则须邀请村里长者和媒人一起喝订婚酒。一旦饮了此酒,便算正式订婚,不能再许嫁他人。结婚之时,更要准备大量的青稞酒以宴飨送亲者和来宾。迎亲者则要在途中设迎亲酒。新娘离娘家前要喝辞家酒。婚宴中主客尽兴同饮庆婚酒,高唱酒歌,跳舞,欢腾通宵达旦,一直要热闹三天。其间新娘要向宾客轮流敬酒。其他藏区的婚礼仪式有的与此不尽相同,但酒在其中的作用却大致一样。
因为佛教的影响,藏族对丧葬不甚铺张,死对于佛教徒仅是转入来生的开始或解脱,故亦不特别悲伤。藏族社会早期信仰苯教,苯教认为人死后魂会脱离其原躯体,需要用一种降魂的办法使魂尸相合。在这种降魂仪式中,许多地方都要用酒。降魂仪式开始后要献上一瓢招魂酒,招请灵魂来降。在降魂过程中要作献三瓢酒仪式。在尸与魂相合时还要献上三次相合酒。
藏历新年,藏族家家都要喝青稞酒以示庆祝。初一天刚亮,家庭主妇就把八宝青稞酒观颠(一种加有红糖、奶渣子、糌粑、核桃仁等煮物的稞酒)端到家中每个人的被窝前,让他们喝了才起床,以示新年一开始就丰衣足食,步步吉祥。藏族初一这天一般不拜客,一家人闭门欢聚,品青稞酒,喝酥油茶,漫话家常。初二起才挨家去拜访,互道扎西德勒,互敬青稞酒。嘉绒地区的党坝藏民过年,喜欢全寨人各凑一些酒,团聚在一起从初一喝到初五,夜则烧篝火,昼则浴太阳,伴随欢歌劲舞,共庆新年。
跳锅庄
藏族节庆日较多,如元宵灯节、六月雪顿节、七月望果节和沐浴节,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照例是要喝酒以庆的;但最悠闲、最浪漫的饮酒日子则要数康定人四月八的转山会和拉萨人夏季五月间的逛林卡了。那时人们扶老携幼,或全家一起,或情侣友朋,三五成群,在绿茵上、溪流旁搭起白色帐篷,一边喝着新酿的青稞酒和酥油茶,一边弹着六弦琴或拉着胡琴,或引吭放歌,或浅斟低吟,怡然自得。
藏族最豪放的饮酒则是在跳锅庄的时候。村寨的青年男女围成一圈,圈中设小桌,放上几坛青稞酒;男女两队轮流领唱,翩翩起舞,并不时去圈中喝上一碗酒。跳到高兴处,饮酒者更是纷至沓来。酒助舞兴,歌借酒力,通宵达旦尽兴方休。(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