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骆驼,洒下一串驼铃声
阿拉善双峰骆驼作为一个古老的品种,其总数曾占全国骆驼总数的2/3,内蒙古阿拉善则有中国的骆驼之乡的美誉。可以说没有阿拉善的骆
阿拉善双峰骆驼作为一个古老的品种,其总数曾占全国骆驼总数的2/3,内蒙古阿拉善则有中国的骆驼之乡的美誉。可以说没有阿拉善的骆驼,就没有北丝绸之路上那悠扬的驼铃,没有青藏公路修建时3000峰阿拉善骆驼齐上高原的悲壮,没有千里边防线上一身戎装的驼影,没有散布在阿拉善沙漠中的岩画作品然而,阿拉善骆驼已从25万峰减少到6.2万峰,严酷的事实让我们为这些沙漠精灵的现状以及未来担忧。
严酷环境造就的中国驼乡
早在2000年前,双峰驼就被居住在蒙古、新疆、中亚一代的先民作为一种奇畜驯养了起来。这些在荒漠草原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能够15天以上不吃不喝且负重而行的骆驼,一直是纵横在沙漠中的骄子。在我国,双峰驼有3个品种:阿拉善驼、苏尼特驼、新疆驼。阿拉善双峰驼更因它抗逆性强、适合荒漠草原生存的特点,享誉国内外。
从甘肃、宁夏、内蒙古阿拉善交界处的腾格里沙漠南缘往北,直到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的额济纳旗,南北800多公里的地界上,是整个阿拉善地区的沙漠戈壁地段,被探险家称为魔鬼生存地区,只有骆驼才能生存。这里只生长一些沙漠植物,它们大多带刺、盐碱味重,其它食草动物不愿食用,而骆驼却喜欢采食。它们一般不把一株植物吃光,而是浅尝辄止,留给植物充分的再生机会。
阿拉善双峰驼可分为戈壁驼和沙漠驼两大类型。戈壁驼主要分布在中蒙国境线以南、乌力吉山区及以北的广大戈壁地区和乌兰布和沙漠向戈壁过渡的狭长地带;沙漠驼主要分布在腾格里、乌兰布和沙漠内外及相邻的滩地,两大种类的骆驼形成了阿拉善双峰驼的地理分布版图。
穿行在北丝绸之路上的驼影
无边瀚海人难度,端赖驼力代客船。骆驼用它宽大的脚掌踩出了一条东起长安西至罗马的丝绸之路,使不同的文明穿越大漠融会碰撞,骆驼也因此博得了沙漠之舟的美誉。如今,反映丝绸之路的影像作品,几乎都有沙漠中的驼影,而矗立在西安城里丝绸之路起点的骆驼像,更是无言地告知后人:在东西方的贸易通道上,没有骆驼,很难想象沿途的死寂与荒凉,甚至可能不会诞生丝绸之路。正是因为有了骆驼,撒满丝路沿途的文化、经济、军事、宗教才有了那么生动的内容。
在国人的传统视野中,丝绸之路是出长安后沿着祁连山东麓的河西走廊进入中亚地区的,其实,古人并没有限定一个方向完成对丝绸之路的命名,不同地域的人群、方国、部落都是从自己的聚居区往这条传统线路上尽力靠近。早在公元前五六世纪,中国丝绸运送到遥远的希腊时,就有学者认为这些闪耀着东方智慧的物品是通过西北草原民族辗转传递实现的,甚至早于丝绸之路,亚欧大陆北部辽阔的草原上,就有便于游牧民族交往的通道,因为缺乏明显的史料支撑,使这条古道掩隐于历史的视野中。
阿拉善北端额济纳旗的策克口岸,如今仍是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东部地区和蒙古国进行商贸的重要口岸,上世纪中期前,这里进行的任何国际贸易,都是通过骆驼运输来完成的。
边防线上的驼影与国防功臣
自从汉朝将阿拉善北端地区纳入中国版图以后,这里就一直担负着重要的边防任务。它是内蒙古西部地区通往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外贸口岸,在国防上有着特殊作用。
进入20世纪,阿拉善骆驼在国防建设上发挥的作用,已经不再单纯限于横越阿拉善的沙漠地区了,阿拉善驼铃还一度回响在青藏高原上,它们参与了世界上海拔最高、修筑难度最大的青藏公路的修建。东晋法显在《佛国记》中曾这样描述: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渡处,则莫知所拟;路无居民,涉行艰难,所经之苦,则莫知所拟。青藏沿途的荒凉与地形上的雷同,使这里只有以死人枯骨作为标志,方能前行。
1953年初,西北局组织西藏总运输队,翻越唐古拉山,给进藏部队运送粮食和补给。数万名英勇战士和民工,与浩浩荡荡的驼队,穿越巍巍昆仑、唐古拉。在这次的运输总队里,阿拉善骆驼被调集出征,悠扬的驼铃声给枯燥的长途增添了些许色彩。从海拔2800米的格尔木出发,到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口时,大批的骆驼开始不适应高原反应,步履艰难、流鼻血,行进的速度越来越慢,不少骆驼倒在了途中。到风火口时,驼队已经疲惫不堪,需要休整,由于此前没有任何驼队经过这里,驼工们决定在一个峡谷里休息。高原多变的气候,使那个夜晚突然降起大雪,连续多天艰难的行进加上高原缺氧导致赶驼人与骆驼都陷入沉睡中。第二天,才发现有600多峰骆驼被冻死在雪地里。第二年春暖时,整个峡谷里弥漫着死骆驼的腐烂味,景象惨不忍睹。(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