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原住民”博物馆:留住失落的美
创建博物馆留住民族文化 台北山明水秀的外双溪旁,有一座私人博物馆,它就是顺益原住民博物馆。远远望去,它的外型很像一位戴着头
创建博物馆留住民族文化
台北山明水秀的外双溪旁,有一座私人博物馆,它就是顺益原住民博物馆。远远望去,它的外型很像一位戴着头盔、手拿长矛的勇士,原住民特色鲜明。
进入大厅,服务台当值的杨姓义工将我们引到大厅中央的台湾地图沙盘模型前,为我们介绍原住民的历史、分布及博物馆概况。
台湾原住民是指汉民族移居台湾以前,最早在台湾定居的族群。目前台湾原住民约有46万人,占总人口的2%左右。目前,官方认定的台湾原住民族群分别为雅美、排湾、卑南、鲁凯、阿美、邹人、布农、赛夏、泰雅、邵人、噶玛兰以及太鲁阁共12个。
在岁月的长河中,原住民形成了极富特色、多姿多彩的文化宝藏。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这些不可多得的文化菁华,或不为人知,或面临湮灭,有识人士忧心不已,原住民博物馆创建人、原顺益集团董事长林清富先生就是其中之一。1985年,林清富先生以顺益企业创始人林乃翁先生之名,成立财团法人林乃翁文教基金会,开始筹建原住民博物馆,希望为保存原住民文物尽一己之力,并将原住民的文化之美传递给民众。顺益汽车公司成为主要捐助人,林清富先生更将20年来收藏的原住民文物全部赠予博物馆。1994年6月,博物馆建成开馆,展品除林清富先生的捐赠外,或从民间搜集得来,或自海外购回,或由其他热心人士捐赠,现已累积收藏文物1200多件。
馆藏文物还原民族历史
一楼展厅后部的两件展品,概括地呈现出台湾原住民作为山海子民的特点。造型独特、色彩绚丽的独木舟,头尾尖尖翘起,红白相间,是生活在兰屿岛上的雅美人的捕鱼工具,象征着海的辽阔;一旁的排湾人石板雕刻,是原住民著名雕刻家的作品,石刻中手持猎枪的男人英气逼人,象征山的悠远。
二楼生活与器具区,展示的是台湾各原住民族群的生活形貌,从房屋模型、乐器、雕刻工艺、纺织器具,到各式陶器纹饰,令人目不暇接。为防台风而建于地下的雅美人房舍,长年生着一盆火,利用火塘余温烘干、保存肉食的阿美人家庭,展现出原住民朴素的生活经验与智慧;门楣刻绘着人头与百步蛇、地下埋着祖先尸骨的排湾人石板屋,象征着排湾人对祖先的尊崇与敬仰;宽敞的邹人男子聚会所,则形象地揭示了邹人以男性为主的父系文化。
三楼衣饰与文化区又是另一番风景。原住民的服装配饰材料相当广泛,图饰花样也各具特色。外来文化对原住民服饰的影响也得到反映,如西班牙人、荷兰人侵占台湾前,原住民的饰品仅有珍珠、玛瑙、玉、贝壳、猪牙和银饰等材质,欧洲玻璃烧制技术传入后,饰品中多了琉璃珠。
地下一楼是信仰与祭仪展示区。墙上的各种图表、文字、历史照片,展出的各族群祭仪用品,形象地再现了原住民的信仰及习俗。
民间博物馆发展有待扶持
看完动画,走出视听室,耳边传来一阵欢声笑语。循声而去,来到一间充满童趣的教室,只见一群小童正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制作原住民头饰。先由老师引导孩子们认识展厅中原住民各族群头饰的特色,从中汲取灵感,然后再由老师手把手地教他们用彩纸、彩色吸管、橡皮筋等创作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原住民头饰。
原来,为了让年轻一代对原住民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博物馆还时常举办机智问答、开口学说原住民语、试穿传统服饰、传统手工艺教学等趣味活动,将传统僵化静态的博物馆展示厅活化为趣味创意兼具的学习空间,让参观者尤其是孩子们以参与的方式认识台湾原住民的文化特色。
短暂的原住民博物馆之旅可谓不虚此行,我们在较短的时间里集中领略了原住民文化之美,也感知到林清富先生等为留住这正在失落的美所付出的心血。与此同时,阵阵隐忧也挥之不去:虽然博物馆的硬件不输于人,但人气却显不足;企业捐资设立的私人博物馆,其存亡发展与出资者的经营状况息息相关,如何保持发展的后劲,还有值得思考之处。(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