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加分猫腻缘何屡禁不止
或许,从体育与高考挂钩的那一天起,动机就已不再单纯。 曾有人目击高考体育加分测试现场的奇特景象:长跑特长生跑不下1500米,跳
或许,从体育与高考挂钩的那一天起,动机就已不再单纯。
曾有人目击高考体育加分测试现场的奇特景象:长跑特长生跑不下1500米,跳远选手跳不进沙坑,篮球高手抱着篮球上篮。而这些水货考生背后,居然都有一张如假包换的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只要蒙混过关,高考加分就此到手。
对于以公正著称的高考制度而言,这简直是一种亵渎。高考体育加分的种种猫腻,将这项鼓励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加分政策变成了儿戏,沦为少数人弄虚作假的温床。
造假背后 谁是黑手
如果不是群众举报、媒体披露,可能许多加分猫腻仍在继续。高考体育加分,就似一个四面楚歌的孤城,外界非议不断,而内部仍在暗箱操作。这不禁让人深思,究竟谁才是造假的幕后黑手?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最新修订的《运动员等级管理办法》,虽然仍由地市级体育行政部门审批二级运动员,但省级体育主管部门拥有真正权力,可以对下级审批进行检查和否决。这个制度转变,从表面上看似乎将审批门槛加高,但实际上,由于上下级部门之间是指导关系,规章制度只能起到约束作用,体育加分的具体操作权和认证权,仍旧掌握在少数部门的少数人手中。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朱力认为,这种情况容易导致权力寻租,使制度成为稻草人,加之整个过程缺乏监督机制,拉关系走后门现象滋生也就不足为奇。
这种漏洞同样存在于复审测试环节。近些年,为防止作弊,高考文化课考试监考日益严格,电子监控、手机屏蔽等手段齐上阵,但体育加分复审测试考场却相对宽松,给了弄虚作假者以可乘之机。
相比于高考的千军万马,体育加分者毕竟是少数,加分资格就成为稀缺资源。考生希望在高考起跑线上抢占先机,而某些心术不正者也想方设法利用手中职权和金钱攫取不正当利益。由此,高考公平被无情践踏。
监管不力 谁在失职
如果一味埋怨主管部门对体育加分猫腻不作为,似乎有些冤枉他们。事实上,各省市在曝出高考体育加分作弊丑闻后,都采取措施加以整顿。湖南省体育局竞技体育处处长李彬介绍,湖南2006年发生上千名体育特长生造假事件后,曾收回地市一级体育部门发放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权力。此后,湖南各地市体育局一把手与省体育局还签订了目标责任状。
2009年,北京、重庆、广东、青海等7地在高考体育加分项目上大动手术,或是直接减少加分项目,或是缩减加分幅度。与此同时,国家体育总局也没有坐视不管,于2009年底启用了带有防伪措施的新版运动员技术等级证书,意在提高审批门槛,将加分造假拒之门外。
应该说,相关部门对加分造假行为的整治措施不可谓不多,但为何猫腻却屡禁不止?问题出在思路上。相关部门偏重于灭火,哪里出事就去哪里整顿,结果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整治高考体育加分作弊,关键不在于事后亡羊补牢,而是要从整个流程上进行监管。从体育赛事的监控,到比赛成绩的确认,到等级证书的审批,再到复审测试的监督,主管部门应把力量花在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管上,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到钻空子行为变成现实再去处罚。
面对负面压力,主管部门似乎也有苦衷。国家体育总局有关人士曾表示,高考加分真不是一两个政府部门自己的事。这项政策的执行涉及各级体育部门、教育部门、招生部门、学校等,相互制约机制有时很难实现。
集体作弊 谁在作祟
这些年来,呼吁废除高考体育加分的声音四起。但体育加分在风雨飘摇中岿然不动,而作弊现象则升级至集体狂欢的态势。
当少数人的丑行变成公开的秘密,高考体育加分作弊已经演变为谁在背后撑腰的问题。刚刚曝光的厦门马拉松赛作弊事件,山东省东方中学8人组团假跑。而在有些地区,高考体育加分甚至已经形成产业链,从办证、报批到审核,一条龙服务。显然,一张带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关系网,正在为体育加分作弊保驾护航。从表层看,有些人是为保证本地区高考升学率而放水,实际则是不正当利益在作祟。(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