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招生信息 > 自主招生 > 新闻动态 > 文章正文

高校自主招生:命题智慧体现在何处

时间:2009-11-03 11:39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嘉 宾:李宏图(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始于2003年的高校5%自主招生试点,到今年进入第七个年头。继元旦一批顶尖高校“扎堆”展开选

  ●嘉 宾:李宏图(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始于2003年的高校5%自主招生试点,到今年进入第七个年头。继元旦一批顶尖高校“扎堆”展开选才大战后,刚刚过去的那个双休日,赶考的学生们又注定在忙碌与辛苦中度过。而伴随着一场场笔试的揭幕,“新”、“偏”、“怪”、“难”,再度成为教育界评议各校考题的高频词。而高校自主招生命题到底该如何定位,其探索到底该不该有边界,成为相关话题的焦点。

  柳森:对于高校自主招生中考题频频出新出奇,赞成者和反对者均有之。支持者认为,自主招生考题就应该与高考路线有所不同,不按常理出牌应是题中应有之义。而反对者则认为,自主招生过于偏、怪、难,一旦“剑走偏锋”成为常态,只会进一步加重考生负担,甚至让基础教育无所适从。对此您怎么看?

  李宏图:坦率地说,我个人的意见是以上两方面兼而有之,有些矛盾,却很现实。很显然,选拔是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根本目的。我们就不能拿高考或者中学教育的普遍标准去丈量自主招生的命题风格、形式或者内容。这是我们展开所有与高校自主招生相关的讨论时,必须坚守的前提。

  但与此同时,如何尝试着去给当下应试教育风气开一扇透气的窗,成了高校自主招生应当承担的使命。

  有几次经历对我的刺激或者说启发特别大。一个是此前我担任过复旦自主招生的面试官。连续三年,我都会问考生,在高中三年的时光里,非文学类的课外书,你读了几本?三年十本,这样的要求并不高吧?但面对考生们的回答,我不得不一年又一年地调低我的期望值,从第一年的10本,第二年的5本,到第三年的包括文学类的有几本。还有一个是我参与高考命题中的经历。有一年,一个试测生能力相当不错,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很强,但另一个试测生连句子都写不通顺,但要点都答到了,得分反而高过前者。如果我们的自主招生不能对诸如此类的现状有所作为,我们的应试教育无疑就走进了死胡同。而其中,一项可做的工作,就是各所学校应更用心地去探索自主招生考试的命题方式和内容,借此平台,从更正面的角度去引领中学教育。

  柳森:对于今年的不少考题,舆论纷纷给出了“偏”、“难”、“怪”的评价。其中,尤以北大、清华两校的考题最引争议。可否请您为大家作一点评?

  李宏图:从各高校这几年的尝试可以看出,大家不可谓不“用心良苦”,而且正逐步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学术传统,形成一个大致的命题风格。比如北大,年年新意迭出,其实与社会现实、流行文化的结合日趋紧密。今年就考到了让学生修改流行歌曲中的语病,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其对考生基础知识扎实度的重视,对传统文化功底的强调,对学生知识面由宽度、广度到深度的考查。于是,我们看到,在北大的文科考试中,名词解释几乎每年必考,而即便是作文,往往还带上对考生古诗词功底的考核。而清华采纳“中英文结合”的考法,复旦通过1000道选择题考查学生对中学10门核心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无不体现出各个学校的选材理念。若能不断延续这种坚持,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能逐步引导学子不要盲目投考,而是结合自身特质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

  但仅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显然是不够的。如作更深一步的探究,且不论命题技术本身如何,目前这些考试无论从命题方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还存在不少可改进的空间。就以北大的名词解释考题为例,今年考了“切·格瓦拉”、“达鲁花赤”、“乾嘉学派”、“京师大学堂”等等。当然,比如“达鲁花赤”这道题就能检验出一个考生在学习元史的过程中,是否能有意识地就其官员制度拓展阅读和思考。但问题在于,以上这些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并不属于重点。如此一来,答不答得出以上这些名词解释,就未必能真正区分不同考生在思维品质上的差异。而这不正是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核心宗旨之一吗?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是单纯地选择课本以外的知识来出题,不仅随意性太大,且难言公平。(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