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自主招生,我该“选择”还是“放弃”?
《扬子晚报》今天登载了《5所名校自主招生明年联考》文章,该文报道,2010年自主招生选拔,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
《扬子晚报》今天登载了《5所名校自主招生明年联考》文章,该文报道,2010年自主招生选拔,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五所著名高校将首次实行联考。
这样的消息,给今年高三学生一个极大的振奋,在平淡的高三生活中,犹如一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激荡起阵阵涟漪。这涟漪的背后,人们不禁在追问,面对自主招生这块奶酪,究竟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有人说,大学得益了,这是因为提前锁定了她认为的优秀学生,这是一场提前的生源大战,全国近70所著名高校都卷入其中,而且是乐此不疲,惟恐动作满了、动静小了,自己吃了哑巴亏。还有人说,学生得益了,这是因为他比别人多了一次机会,如果成功,高考成绩可以低于5-30分,甚至有些高校只要达到一本线即可,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诱惑,犹如一块每位的馅饼不停地在学生面前晃动,谁还能不动心呢?还有人说,中学得益了,这是因为这么多的学生,如果成为自主招生对象,这也是中学办学的一个亮点,因此,校长们逢会必讲,今年我校自主招生应该怎样怎样。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上述大学、学生和中学果真得益了吗?这里提供一份数据:2009年某省,四星级高中187所,自主招生网上公示3119人。高考结束后达到本意分数线有2449人,占总人数的74.04%,最终有1006人被相关高校录取,占总人数的32.3%。实际上,真正准备材料的、参加考试的人数远远超过3119人,如果按照10比1的比例,人数将会超过3万人。从这一点意义上讲,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学生,他们实际的得益远远低于他们的预期。
作为一个高三学生,如何面对这样一个自主招生扩大的趋势呢?我们采取的态度和策略是什么呢?这里就存在一个博弈问题。经济学上,讲的较多的两个词语就是成本与收益。如果收益大于或等于成本的付出时,我们认为这样的投入是值得的,反之,我们应该坚决摒弃。下面,笔者就从收益与成本两个角度作一剖析。
一是关于收益的问题,这是比较简单的。简单一点说,如果你成为某高校的自主招生对象,该高校当年在该省的分数线是X,他给予自主招生的优惠待遇5分-30分。换句话说,当你的高考成绩在X线下5分-30分时,你就用足了政策/优惠,收益达到最大化。反之,如果你的成绩在X线上,你没有用好政策,最多给予专业选择上的优惠而已,收益基本没有。如果你的成绩在X线下30分还多,你享有这一政策就是浪费,收益为零。
二是关于成本的问题,这是比较复杂的,需要慢慢的进行分析,然后根据这样的分析,我们才能作出理性的判断与选择。
首先,高三学生这几年来在自主招生问题上,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大多数学生根据他的实际水平,在选择高校时,往往是选择的是上位一点的高校。换句话说,他实际的能力达不到高校的要求,想通过自主招生考试,优惠几分,达到高校的分数线。这其实是考生一厢情愿的想法。即使你侥幸成为高校的自主招生对象时,你的高考成绩加上优惠分也将达不到高校的分数线。高校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呢?他想要的学生的能力要超过该校的平均水平,这样才有意义。高考即使有点失误,也没关系,因为还有优惠可以弥补高考的微小失误。因此,高校选择的是他所希望的是。因此,考生在目标定位上,应该选择的是与自己本身的实力相当的高校;选择低于自己实力的,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人往高处走;选择高于自己实力的,风险比较大,收益可能为零。
其次,高校的自主招生时间跨度较大,一般来说,在11月份至3月份,接近五个月。通常的过程或流程是:(1)高校发布信息,下达指标给予中学;(2)中学发布信息,学生自由报名;(3)根据事先确定的规则,对报名对象精心筛选,确定初步名单,进行公示;(4)通过筛选的学生,凭登录号网上报名,并制作材料(包括个人陈述、获奖记录、老师推荐、学校排名等等;(5)考生针对高校前几年的自主招生试题,进行针对性的复习;(6)到高校指定的地点参加笔试,时间一般在1月份;(7)笔试成绩揭晓后,若通过笔试,还将到高校参加面试;(8)面试结束后,高校根据综合成绩,确定最终名单,进行公示,并与学生签订协议。而这一段时间,正是高考第一轮复习的黄金时间。如果选择报名参加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这一操作过程,时间跨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在紧张的高考复习之余,有这样一项活动,始终我们要牵挂。(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