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浙江首次新课改高考 一切为了有利于考生
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宁波市民范先生一直关注着浙江的高考改革,尤其是动作如此之大的首次新课改高考。在今年高考招生全部结束
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宁波市民范先生一直关注着浙江的高考改革,尤其是动作如此之大的首次新课改高考。在今年高考招生全部结束后,他坦然笑言整个过程是于无声处听惊雷,改革力度很大但激起的社会动静却很小。多方面反馈信息表明,社会对今年浙江招生录取总体满意。涉及面如此之大、环节如此之复杂的高考改革缘何能在平稳中落幕,而且得到了社会舆情的广泛支持,浙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坚守公平底线不动摇
在很多场合,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一再强调,高考制度既是连接大学与高中的枢纽,又是大学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桥梁,承载着素质教育导向、教育资源配置、社会公平维护等诸多重任,一定要把新课改高考作为硬任务来抓,确保高考公平是核心,是底线,也是我们推进新课改高考的着眼点。
与以往相比,今年浙江新高考方案的基本特点就是建立了集合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三位一体招生考试评价体系,并在其良性互动关系上体现公平公正;公平公正是设计新高考方案遵循的首要原则。这意味着过去那种相对单一的评价体系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方案出台后,对会考成绩、综合素质等指标的使用问题,一度引发部分家长疑虑甚至专家争议。省教育厅最后拍板:要,但目前状况下宜实行软挂钩。
今年5月,刘希平厅长在作客浙江在线与网友开展互动交流时再次强调,分数线依然是高校招生的第一条件,只有通过分数线这个门槛,我们才会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其他的学业水平考试情况。业内人士分析,考试成绩的确不能反映学生的全部,但它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群体家庭孩子之间的平等。
在中国教育史分会理事长田正平教授看来,浙江新高考方案最大的亮点就是推行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的操作模式,因为它不再用高度统一的考试科目来决定学生的命运,从一个新的层面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了高考的应有功能。分类测试是一种实质上的公平,是考生可以量力而行并选择合适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和能力对应报考重点、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等三类院校,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对不同高校而言,也可选拔相应合格的学生。
为强化高考过程公平,今年浙江还首次对所有高考考场实行屏蔽,重点防范和打击团伙作弊和高科技作弊行为,整个考试过程平静有序。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全省查获违纪舞弊考生32名,犯规舞弊率由去年的万分之二点八下降到今年的万分之零点九。这为新课改高考改革打响头炮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此外,所有高考试卷的网上评阅是强化高考公平的又一环节,网上背靠背打分让高考作文评阅工作更加公平公正。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廖可斌教授感触良多。在网上,两名作文阅卷者相互看不见评分结果,相互不受干扰;而一旦两者打分差距超过规定范围,计算机就会把考卷发给第三位老师再行评阅。
一切为了有利于考生
2009年高考录取结束不久,9月12日浙江又迎来了2010年高考的第一场英语听力、技术考试。8点未到,丽水某高中门口就聚集了不少高三学生,这是他们人生的第一次大考。不过,现场人们并没有感受到以往高考的那种紧张气氛,考生们解释,因为有两次机会,可以选择最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所以他们的心态普遍比较放松。舟山普陀三中校长阮志康认为,高考改革能否为社会各界所认同,有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也是较为关键的一点。
过去,80%考生用80%的精力花在那永远搞不明白的20%的问题上。省教育厅长期分管基础教育的巡视员张绪培感慨说。高考改革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成就,并满足其选择性需求,这也是减负的根本要求。高考前部分专家担心一、二、三类均兼报的考生会偏多,结果却比预想要好,全兼报的考生仅8万余人,约占全部考生的1/4;而单报第三类的考生达到了5.4万人。这与改革前相比形成了鲜明对照。湖州练市中学是一所基础相对薄弱的乡镇高中,今年该校单报第三类的考生为232人,占35.9%,而2010年已实施第三类教学的学生有139人,占29.7%。(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