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贫困生敢报心仪的大学
让更多贫困生敢报心仪的大学 暑假期间,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大一学生许清涛回了趟老家,帮父母干了几天农活。最近,他又返回学
让更多贫困生敢报心仪的大学
暑假期间,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大一学生许清涛回了趟老家,帮父母干了几天农活。最近,他又返回学校看书。在许清涛眼中,读大学的机会来之不易虽然家境贫寒,但他终究走出了绵延不绝的黄土高原,还读上了自己喜欢的法学专业。
有时候许清涛也坐在学校一处僻静的草地上,将自己过去10多年的求学生活,重新翻阅一遍。那种忆苦,在许清涛看来,就是一种神圣的纪念仪式。类似电影倒带:若非去年高考结束的当天,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EAP)的项目组给他承诺资助2500元学费,此刻,或许他并不会坐在西北政法大学的图书馆,研读自己喜爱的法学著作,而是情非所愿地就读于学费相对较低的其他类型院校。
一项570名贫困生的试验
这种资助早在学生上高中,甚至上初中时就知道自己将来如果考上大学,是否有资格获得资助。
事先资助承诺试验是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EAP)的一个学术试验,许清涛是这次试验的一个普通样本。这是一次什么样的试验?它对于那些正为大学学费发愁的农村高中贫困生而言,究竟具有哪些现实意义?这种试验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事先资助承诺,最先在欧美发达国家发起。实际上,它就是对上大学资助作出一种承诺,资助对象往往只针对经济困难学生,本质上是一种帮困性质的资助。这种资助是在学生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完成对资助对象的甄别。也就是说,早在学生上高中,甚至上初中时就知道自己将来如果考上大学,是否有资格获得资助。
针对国内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和中西部农村贫困生比例较高的现实,2007年农村教育行动计划项目组将事先资助承诺引入中国,并在国际工程技术基金会和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的资金支持下,在陕西进行试验。
项目组在陕西随机抽取了8个样本县(陕北4个县、陕南4个县),这些样本县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007年全省平均水平。并从这些样本县随机抽取10所高中20个高二班级的1134名学生进行调研。综合考虑学生提供的家庭资产信息,并与班主任和学校政教处确认,最终确定570名来自农村的最贫困学生为试验对象。
样本选定后,项目组将570名农村贫困生随机分成两个大组:处理组(248人)和对照组(322人)。研究者们给处理组的学生通报了事先资助承诺,对照组的学生没有得到事先资助承诺。
2008年,高考结束的当天下午,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EAP)的项目组找到了许清涛,并承诺在许清涛去大学报到前一次性给予2500元的资助。就这样,许清涛成了该项目组农村贫困高中生上大学事先资助承诺的一个研究样本。
和许清涛一样,从2007年夏到2008年秋期间,570名来自陕西8个样本县10所高中最贫困的农村高中生,成了事先资助承诺试验的试验对象。其中,248名学生获得了不同额度的资助承诺。
当年9月大学新生入校后,项目组收集并完成了570名学生的高考志愿、高考成绩、是否考上二本大学或一本大学,以及考上后是否报到入学等信息分析。至此,为期两年的试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那么,试验结果究竟如何呢?
15%的贫困生报考免费师范院校或军校
如果事先资助承诺发出的时间足够早,而且额度足够大,农村贫困生将会更自由地根据个人兴趣作出上大学的选择。
作为570名试验对象中的一员,小苗一直对化学有相当浓厚的兴趣,而且高考前跟班主任说自己想读化工类的大学,科任老师也对他抱有很大希望。高考成绩公布后,小苗果然不负众望,考分超过陕西省高考重点线20多分。这个分数原本可以选择一所第一批次的好大学,但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小苗担心交不起学费,最终他还是选择了一所免学费的提前批院校。
对于小苗的最终选择,项目组的研究人员充满了遗憾。REAP项目组的罗斯高和刘承芳博士无奈地说:如果当时小苗获得了我们项目组的资助,估计他的志愿也会有所不同。也许,他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校和专业,而不是根据家庭经济情况来选择人生道路。(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