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神秘面纱:08国防生报考使用手册(图文)(7)
中国政法大学姜选俊大三 作为政法大学的首届国防生,姜选俊是个积极上进的学生,奖学金和各种头衔都是很好的证明。第一届,难免困惑,但同时他正在努力充实自己。当年高考时,622分的成绩,让他也曾有志于填报生物
中国政法大学姜选俊大三
作为政法大学的首届国防生,姜选俊是个积极上进的学生,奖学金和各种头衔都是很好的证明。第一届,难免困惑,但同时他正在努力充实自己。当年高考时,622分的成绩,让他也曾有志于填报生物工程,“瞄准”国防生,是因为既能自由的学习知识又可以严格要求自己,被问到能否适应国防生模拟军营化的训练及管理时,他简单又意味深长地回答道:“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在他看来,国防生虽然不用为找工作发愁,但是肩上担负的责任却并不轻松。所以他对自己的要求从未放宽过,每周的训练,姜选俊都认真地对待,他说:“也许不能在部队里工作一辈子,但我希望自己能为部队多做些实事。”三年的磨练,他早已明白军人威武庄严的背后是不被人知的汗水与付出。如今,军营越来越近了,迷茫、期待、选择……有许多词可以放入他的心里,但是,最恰当的,也许应该是“执着”与“追求”……
展未来,绿营前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工程与电气工程学院田龙大一
刚参加完每周例行的“国旗班”训练,田龙身着一席帅气的迷彩服出现在众人面前。一学期共修了四十多学分,他坦言连周末的空闲时间都很少。加上每周二、周四早上半小时的国防生训练和星期六下午3小时的军政理论课,这个国防生显得尤为忙碌。
然而田龙不觉得忙,他每周还会在“羽毛球协会”和“笛箫社”充电。对于平时的国防生训练,他并不觉得辛苦,“我已经渐渐喜欢上了这个训练,因为它能培养我的气质,一种军人气质。”田龙说。
在国防生“政审”的时候,教官曾问过田龙一个问题,如果毕业时分配到山区他会怎么样?他当时的回答是服从分配。“其实我当时并不是很愿意,但现在我思想改变了,说句有点夸张的话,我甚至有哪一天可以战死沙场的感觉。”
清华大学电子系付希明大一
全市第二的,全校第一,当地的第一个国防生,全县11年来的第一个清华学生,这些形容全都可以用到一个人身上,他就是付希明。付希明同学现在是清华大学电子系07级的一名国防生。身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院系,他倍感压力,却也动力十足。“我们系牛人比较多,课程又比较难,有可能不小心就不及格了。”他想要牢牢掌握扎实的知识理论基础,“我们以后搞科研的,如果没有这种很扎实很专业的知识,是做不好的。”
他怀有一个当老师的梦想:“我是特别想留在清华当老师。”而清华的国防生毕业以后,一般情况下是分配到科研单位,对于这个,他并无遗憾:“其实在我看来,当老师和搞科研是相通的,老师不也都搞研究吗?”说到这里,付希明憨憨地笑了。
结语
“国防生”成为这群年轻人的代名词,无论是偶然或是梦想的实现,他们都逐渐适应甚至爱上了这样的生活。这些接受着半军事化管理的大学生,偶尔也会偷懒,偶尔也会迷茫。但终有一天,他们会像他们的师兄——已经毕业的国防生,一样,真正走入军营,铸就一端更加精彩辉煌的人生。
(小Z、晓晓为化名)
(本文作者:杜尧谢丽莎;因采访对象均为军中在职人员,故文中出现的所有姓名为化名。若报社需要,我们可以提供受访者的真实信息,但是采访对象在报道中必须匿名。)
迈出校门走入部队国防生“过来人”促膝长谈
曾经的他们是大学里一道独特又亮丽的风景线,曾经地他们在校园里留下排排踢正步的脚印,曾经的他们无数次期待着在军营中大展拳脚那一天的到来……他们是曾经的国防生现在的军人。对他们来说,梦想已照进现实。记者先后采访了3名已走向工作岗位的国防生。让他们带我们走进“国防生军人”的心路体验。(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