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招生信息 > 港澳报考 > 必备攻略 > 文章正文

香港高校凭什么吸引人--赴港探营解谜记

时间:2009-11-03 11:41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在今年高考录取中,来自香港的八大高校成为大赢家,录取了包括内地各省多名高考状元在内的优质生源。“赴港求学”似乎在短短几年间成

在今年高考录取中,来自香港的八大高校成为大赢家,录取了包括内地各省多名高考状元在内的优质生源。“赴港求学”似乎在短短几年间成为内地优秀学子的一种“潮流”,以至于社会各界开始思考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制度的种种异同。近日,本报特地派出采访小组赴香港各高校“探营”,试图通过内地学生和香港教育界人士的现身说法,呈现香港高等教育对内地高等教育的启示。

  香港高校招收内地学生,始于2002年。一项权威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内地考生更倾向于到香港读书。今年9月,香港教育统筹局透露,拟进一步放宽对内地学生的入境限制,并准予内地学生在港求学期间适当兼职等。这一系列政策将进一步刺激内地学子赴港求学的热潮。

  事实上,香港高校内地招生之初,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增加内地与香港之间交流为主要目的的政府行为,旨在提升香港高校的学生水平及学校的竞争力。然而越来越多内地优秀学生对香港高校趋之若鹜,正在颠覆着内地学生与家长的传统观念。

  香港高校究竟凭什么能吸引如此多的内地优秀人才?是高额奖学金?是留港就业的机会?

  在港调查期间,本报记者在与众多内地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香港高校之所以成为“抢手货”,与它们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培养机制有着很大的关联。灵活的交换生制度、充满人性化的选课制度、不惟分数论的鼓励式教育,以及热情活泼的宿舍文化等,都是吸引内地优秀学生的“王牌”,并且使学生在“学”与“玩”的过程中,充分提升德、智、体、群、美及情绪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而香港高校对于学术防腐的机制与文化氛围,更使学生感受到高等教育的公平与学术的严谨。

  论者认为,香港高校与内地高校的教育模式、理念存在很大差异,但培育人才的相同目的,必将使香港与内地高校殊途同归。通过两地优秀教育制度的相互借鉴,有朝一日,香港与内地的高校,或许都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象牙塔。

  港校为何“吃香”?内地生如何融入当地?毕业后前景怎样?

  今年高考,最“刺激”的消息莫过于多个省市的状元舍弃北大、清华等内地名校而投奔香港高校。近年来,随着香港高校纳入中国大陆高考招生计划,越来越多香港高校成为内地考生和家长心中的“香饽饽”。

  香港高校到底好在哪儿?内地生在香港求学和生存是否符合他们的预期?赴港求学的“投入与产出”是否能成正比?两地高校又有哪些地方可以互为借鉴、共生共荣?

  近日,特派报道组赴港“探营”,走访了多家高校,试图还原内地生在香港的真实生活。

  赴港求学必须才财兼备

  在香港这个700万人口的大都市里,内地学子总共不到7000人,只是沧海一粟。然而,他们却是“标杆”,身后每年几十万人的高考大军,几百万的考生家长,都在看着他们;他们也是“靶子”,太出色会被怀疑“抢饭碗”,不出色则既不可能出去,也不可能适应。

  而这个改写他们人生的抉择,往往是瞬间决定的。

  1998年港校在内地招生

  早在1998年,香港数间高校已被允许在内地招收本科生。香港大学中国事务总监黄依倩女士依然记得:“第一批选择来港大读书的内地大学生总共才30人。”经过与国家教育部的磋商,香港大学制定了一套特殊而“低调”的内地生招收模式―――在清华、北大等少数几家知名内地高校的应届大学新生中再考试筛选。这意味着,被选中的学生将再次面临一次艰难的取舍:或赴港求学,或坚守内地名校。而当时,香港高校的种种,并不像今天那样广为人知。

  “很佩服他们,如果不是有充分的自信,愿意面对任何挑战,怎么敢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开始全新的求学生活?”黄依倩说,这30名内地学生日后的出路大体有三:大部分选择出国深造,一部分留港工作,“印象中,只有一人回北京发展。”

  如果说第一批“吃螃蟹”的学子还是心存疑问赴港求学,第二批、第三批,则有些“抢破头”的意味了。黄依倩说,第二年招生,是在几间名校的录取生中“百里挑十”,第三年则是“百里挑一”了。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香港中文大学、浸会大学等院校的内地招生过程中。(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