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港大招生人士解析去香港读大学之得失
专访港大招生人士 连线在港天津学子 近日,教育部规定考生不能再被香港高校和内地高校同时录取,由此引起的港校招生录取变化不少
专访港大招生人士 连线在港天津学子
近日,教育部规定考生不能再被香港高校和内地高校同时录取,由此引起的港校招生录取变化不少。对考生来说,去哪里深造,成为一个艰难的选择。
就此,记者采访了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招生方面有关负责人,并连线了几位从天津去香港读大学的学生,解析香港高校的教学、生活环境究竟有哪些特色和优势,同时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去年,随着港校宣传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高分考生在报考内地名校的同时选择了港校,使得香港高校在本市录取分数普遍远超一本分数线,比如香港科技大学录取的平均成绩高达651分,香港浸会大学录取分数也超过一本线100分左右,不少被录取的考生成绩足以上北大、清华。今年,各所港校录取时依然明确以一本分数线为底线,而由于录取批次提前,港校更有底气与北大、清华竞争优秀生源。香港中文大学入学及学生资助处陈敬航老师表示,今年报考中文大学的内地考生要想获得奖学金,文科生须达600分以上,理科生得在630分以上,而且英语单科成绩要求130分以上。
优势:教学国际化程度高
其实,在近年的港校热中,最吸引内地家长和学生的,就是香港高校的国际化程度比较高,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教师队伍具备国际化背景。陈敬航老师说,香港中文大学的近千名教师中,99%拥有博士学位,大师级人物不在少数,如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理斯爵士、多名中国工程院和科学院院士等。而香港科技大学的老师告诉记者,外籍教师在该校所占比重非常大,教师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都是在欧美一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甚至是已在海外任教多年的学者。
其次,教学方式国际化。香港高校所有科目都以英文作为教学语言,极大地方便师生直接采用国际上最新的教学研究资料,尤其是在理、工、医、商科。而内地大学的教学资料,大多要经过翻译一道工序,往往会相对滞后。
最后,国际化的第三点表现就是和海外学生间的多元互动。香港高校学生到其他国家或地区作交换生的机会多多。像在香港中文大学就读的天津学生张睿思,去年暑假就参加了去加拿大的为期一个月的交流团,明年春天她还将作为交换生前往美国进行一个学期的学习。在香港浸会大学就读的天津学生田思明也说,他们学校有大都会体验计划,组织学生在假期去芝加哥、纽约、悉尼等海外大城市实习。
问题:不适应环境 成绩低就退学
其实,由于香港与内地在学习方式、教学语言(英语)、社会通行语(粤语)、生活习惯(气候、饮食)等方面差异不小,内地学生刚到香港时容易出现不适应。极少数内地学生,在新环境里不知如何应对遇到的压力,心理素质不好,不能自我调节,成绩不合格导致留级。
对此,香港浸会大学教务处陈碧怡老师告诉记者,内地赴港的学生普遍素质良好,刻苦向上,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很有规划。建议内地学生来港后应多参加学校的活动,了解本地的文化; 遇到困难时应向老师、同学求助。浸大的课程对学生有一定的要求,但也着重同学的自发学习。学生必须达到指定的出勤率,否则不能参加考试。如成绩未如理想,学生须参加补考或重修该科目。连续两个学期成绩达不到校方指定最低标准的学生,不论是内地学生或香港学生,均会被要求退学。
因此,考生和家长在选择香港高校时除了看到香港高校的优势外,也要注意两点:一是家长能否拿出或值不值得拿出比在内地读书高出很多倍的学费和生活费。二是学生自身素质、性格等方面能否适应在香港读书将面对的压力。依赖性较强,自主性、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同学,不一定适合赴香港读书。香港高校的面试,看重学生面对挑战的应对能力,以及对社会的关怀、领袖才干等方面。这不单是在面试之前恶补一下就行了的,能否脱颖而出,有赖中学阶段较长时间的努力。本组撰文 新报记者 邓晶龙 摄影 新报记者 王健(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