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历史复习全攻略:夯实内功提高效率(2)
时间:2009-12-16 16:56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次
□全面复习 自实行文科综合考试以来,历史试题选择题的命制一直是采取主题式命制方式。这种主题式的命题方式,体现了对学科内相关知识的综合性考查,对高考复习专题教学发挥了很强的指导作用,但是缺点是形式比较单
□全面复习 自实行文科综合考试以来,历史试题选择题的命制一直是采取主题式命制方式。这种主题式的命题方式,体现了对学科内相关知识的综合性考查,对高考复习专题教学发挥了很强的指导作用,但是缺点是形式比较单一,更限制了对教材知识抽样考查的范围。基于这种现实,今年的全国卷Ⅰ、Ⅱ历史试题只保留了两个题组,而其他选择题根据能力考查的需要进行了自主命制。这种主题和非主题相结合的选择题考查方式的出现,既体现了对学科内综合知识的考查,又增加了根据考查能力需要进行抽样考查知识的自由性,拓宽了对知识考查的覆盖率。针对这种选择题考查呈现方式的变化,同学们在高考复习中,要依据高考大纲,对考点进行全面落实。这就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几乎所有的书本知识,包括隐性的一些部分,而复习中有的同学往往只注意正文部分,这样容易造成学习中的薄弱点。因此,在复习中,除正文部分外,前言、大事年表、材料、图表、注解、习题、黑体字,学生都要注意,以免造成知识上的遗漏。关注教材细微点,如中国近代史上的“新军”与“新四军”,鸦片战争的爆发与总理衙门的设立,分别标志着中国社会和中国中央政府开始半殖民地化等等。
□反复记忆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易记也易忘,这就要求学生进行重复记忆,做到“今日事今日毕,过去事常温习”。课后一定要能对本节课的内容记牢、记准,并理解透、会运用;然后在第二天及时复习,一周左右,要把这个内容再回顾一下;一个月的时候再复习一遍,并通过试卷、练习等多种方式督促自己再好好地回归教材。 复习中有些学生反映,已经将教材看了好几遍,但还是记不住;有些同学认为每天面对的都是熟悉的内容,感到很枯燥。就记忆而言,以理解为前提的记忆效果比单纯的记忆要好;为此,要掌握知识应注重理解,而且每一遍次的复习不能简单地循环往复,要有侧重点、针对性;这样可使复习以及对知识的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达到理解并记住的效果。比如,第一遍复习以教材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大小字目及具体的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非有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弄清楚。另外,每天看完规定的内容后,临睡前应将白天复习过的内容在大脑里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不要求将所有的内容都回忆出来,主要是将当天复习过的大小标题及彼此间的关系回忆出来,这样既能巩固主干知识,又不至于因精力过于集中而使大脑兴奋影响睡眠。 第二遍复习以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拓展为重点。从目前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看,历史学科的试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强调对历史发展沿革(即历史基本线索)的考查,二是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及创新能力。选择题一般是在同一背景材料下,对发生在不同时代但与背景材料相关的历史现象进行设问,形成题组,各小题看似互不相属,实际上是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考查。在考查学生创新能力时,命题者往往会提供一个陌生的背景材料,再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设计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类试题大都涉及学科间的知识渗透。这类试题不仅仅要求学生对某个历史知识点的深层次分析,而且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拓展性。若平时只注意点的复习而忽略线面的复习与深化,那么解答这些试题时便会束手无策,因此复习时要注重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整理并力所能及地进行学科间的知识渗透,然而学生因能力所限,复习时很难深化与拓展。 □联系现实 2007年各地文综试卷充分体现了不回避热点的命题特点,因此第一轮复习时,上课讲学科知识时就要紧密结合现实问题学习,养成思考习惯。 例如:2008年是戊戌变法110周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因此复习中注意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和变法。例如:古代史上的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中国现代史上的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改革开放。世界史上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政策调整、东欧国家和苏联的改革。复习中注意同类性质改革比较。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相关专题:北大中学校长推荐制利弊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