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全方位比较(5)
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温低于秋温,年日较差小,相对湿度大,云雾多,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大陆性气候相反。 气温日较差:一日内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与纬度、季节、地表性质、天气状况有关。高纬
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温低于秋温,年日较差小,相对湿度大,云雾多,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大陆性气候相反。
气温日较差:一日内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与纬度、季节、地表性质、天气状况有关。高纬大于低纬,中纬夏季大于冬季,海洋小于陆地,阴天小于晴天。山顶小于谷地。(年较差类似)
逆温:对流层内,下层气温低于上层气温称为逆温现象。它是由于地面强烈辐射降温,空气平流运动如(冷锋),山地空气下沉等原因形成。在城市中逆温的出现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无霜期:指一年中终霜之后到初霜之前的一段时间。一般在我国由南向北,沿海向内陆逐渐缩短,它与生长期(作物生长的时期)的长短呈正相关。
积温:日平均气温高出某一特定的温度期间的温度的累积总和。
降水变率:表明降水平均变化情况的量。以各年降水量的距平数与多年平均降水量之比的百分数。降水变率越大表示降水量不稳定,旱涝频率越高。
温室效应(greenhouseeffect):在密度较大的大气下层,长波太阳辐射被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吸收,到达地表的主要是短波太阳辐射。穿过大气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光,一部分被地表反射,一部分被地表吸收。地表因吸收短波辐射而被加热提高温度,再以长波向外辐射。地表的长波辐射大部分被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吸收。同样,大气吸收辐射能后被加热,也以长波向地表和天空辐射。于是,很大一部分辐射能又返回地表。大部分长波辐射能被阻留在地表和大气下层,从而使其温度增高。这种现象同温室中的相似,故称为温室效应。
陆地水
水系:在一定的集水区域内,大大小小的河流构成脉络相通的地表水流系统。如果有湖泊与河流相通也应包括在水系之内。
流域:一条河流的集水区域。相邻河流以分水岭相隔。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的流域称外流域,分布于封闭的内陆盆地最终不能流入海洋的流域称内流域。
上中下游:上游:河谷窄,比降大,流速大,水位变幅大;中游:河槽逐渐变宽,比降较小,一般无急流瀑布,流量增大,出现浅滩和沙洲;下游:河谷宽阔,比降流速较小,流量大,河道弯曲,多汊流。
河口:指河流注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入口处。
水位:河流水面的高程。流量:单位时间流经河流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
洪峰流量:一次洪水通过某一断水面是流量的变化经历了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过程,洪水的最大的流量就称为洪峰流量。
含沙量、总输沙量:单位浑水体积内所含泥沙的重量称含沙量;一定时间内通过河流过水断面的悬沙的总量称总输沙量。
地上河:河底高于两侧地面的河流。我国黄河在河南和山东境内的下游河段。
淡水湖、咸水湖:前者一般有河流流入并流出。后者一般有流入不流出。
径流的调节作用:在河流上兴建水库后,将丰水期的部分径流蓄积起来,在枯水期逐渐排放出去,从而改变天然径流的分配过程。
沼泽:地表经常过湿或具有停滞的水分,上面生长着沼泽植物,并有泥炭形成和积累的地区。
冰川:在高纬度及寒冷的山区,由固态降水积累经过积压和重新结晶的冰川冰在压力和重力作用下沿地表运动的天然冰体。
雪线:年平均固态降水量恰好等于融化和蒸发量,永久积雪冰川的下限。
大陆冰川: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及格铃兰。特点是分布面积大,巨厚分布不受下覆地形的限制,呈盾形中间厚四周薄。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的高山区,规模远小于大陆冰川,运动受地形的控制。(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