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过度扩招的另一弊端,就是扩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大学毕业生的供求体系,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率和薪水的下降。张铁明提到,现在中国大学生总量已是全世界第一了,但经济条件又跟不上,“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根据媒体报道,2003年,广东高校扩招后毕业的第一批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仅为49.84%,比2002年同期约低了11%。此后,广东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到2011年已超过35万人。前不久颁布的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白皮书显示:2011年,全国高校和中职学校毕业生共计超过100万人在广东求职,全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4.76%,但毕业生的薪酬不高,主要集中在“1500元~2500元/月”的薪酬段,占全部已就业毕业生的60.31%。低于1500元/月的有10.56%。 省教厅负责人介绍,2012年省内高校毕业生将超过42万人,加上48万中职毕业生,共计90万人。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此外,高等院校入学条件的放宽,也带来了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广东省教育法律与政策咨询专家、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张铁明就表示,“过去国家有扩招指标,各个省本科招生都要完成指标,眼看中专生变大专生,大专生变本科生。” 弊端3 硬件难跟上高校负债重 招生人数大幅增加,高校的硬件设施也必须大步跟进。为此,不少高校开始大规模扩建,掀起高校基建热。以中山大学(微博)为例,1999年与珠海市政府合作成立中大珠海校区,2001年,中山大学医科大学并入中大,成为中大北校区,2004年,中大东校区在广州大学城落成。目前中大拥有4个校区,本科生接近4万人。省内名校如华工、华师等也纷纷进驻广州大学城,开辟新校区。 高校的基建热,导致了很多学校背上巨额债务。据媒体报道,广东工业大学曾提出,在2007年成为广东省学生规模最大的高校,在搬迁到广州大学城后,一共贷款20多亿元。根据该大学的还款预算,这些贷款要还30到50年,而银行贷款期限是8到15年。2002年,广东省曾提出招收公办新机制学生,也即高收费学生,增加收入用以还贷。广工当时计划几个校区招收此类学生1.8万人,实行按全成本收费用于还贷。但是,这种做法在2004年被教育部叫停。 另一方面,校区扩建,学生人数增多,但师资以及教学质量却没及时跟上,是广东不少高校面临的问题。早在2004年,九三学社广东工业大学二支社就通过调研发现,由于不少高校本部和大学城分校区相距甚远,一些老师上完课后急急忙忙赶车,学生课后见不到老师,有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