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出炉各科名师详细解读(3)
[地理]必考微调,选考有变化 南京市中华中学高三地理备课组长武小冬 变化主要集中在考试范围与要求,总体来说必考内容变化不大,选考内容做了一定的删减,变化更加符合目前考生的学情,说明更加注重精炼、准确与科
[地理]必考微调,选考有变化
南京市中华中学高三地理备课组长武小冬
变化主要集中在考试范围与要求,总体来说必考内容变化不大,选考内容做了一定的删减,变化更加符合目前考生的学情,说明更加注重精炼、准确与科学。
在“地理1”中,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前添加“影响”两字,“自然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删减“自然界”,“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删减“的趋势”,“主要自然灾害”明确为“旱涝、台风、寒潮、地震”。
在“地理2”中,“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中的“或”变为“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直接、准确地调整为“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在“地理3”中,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中的“地理环境”前添加“区域”。
在“海洋地理”中,将“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调整为“波浪、潮汐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将海平面变化中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整为“社会经济发展”;准确描述了“海洋油气资源、锰结核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删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意义”。
在“旅游地理”中,在“地形、气候、水文等”之后添加“条件”。
在“城乡规划”中,删减“中国城市化过程的特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城市化的意义”统一调整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征及其意义”;删减“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在“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中添加“及其”;删减“集市”考点要求,删减“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统一调整为“在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删减“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价值”、“城乡规划的主要内容”;删减“不同类型的城市交通网络的特点”中“类型的”,减少“基本文化设施类型”前“城乡的”限定。
在“环境保护”中,主要将内容要求科学地合并,如“合理开发、利用非可再生资源的主要措施”调整为“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调整为“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删减“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政治]继续关注重点和热点
金陵中学政治老师赵巧林
一、考点调整
和2009年相比,2010年所列考点变化不大,考试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过去强调的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仍要关注。新增考点以及相同考点能级要求的变化,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反映了党理论创新的成果、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变化及对国际问题的新观点。如: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说明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自觉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等,对这些考点我们应引起足够重视。
二、预测试题导向
1、总体稳定,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稍有创新
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试题比重将进一步减轻,考试的目标仍以学生学习能力考核为主要目标。
2、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紧紧把握时代脉搏
继续鲜明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有意识地将对时政的关注与教材知识紧密衔接起来。
3、坚持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紧紧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将进一步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紧密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气息。
4、坚持开发地方考试资源,适当体现江苏地方特色,营造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
江苏是文化、经济、科教大省,有着丰富的考试资源。试题在选材上会进一步注意开发和挖掘本省的考试资源,紧密结合本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和成绩,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关心本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热爱家乡。(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