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作文题目“好奇心” 引起广泛争议
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是好奇心。这篇作文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议论,有人说作文过于低幼化,也有不少人说作文审题容易,给考生更大的
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是好奇心。这篇作文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议论,有人说作文过于低幼化,也有不少人说作文审题容易,给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是一道难得的好题。如何理解好奇心,是一个很有兴味、很能开启思维的话题。快报特约请青文教授撰文探源释疑,以解公众悬念。
好,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状态,为何在好奇之后还要加一心字呢?推究起来,好奇心之心,乃心态、心性之意也。
所以,写好奇心,严格说来,侧重于一种心态、一种心理特征。好奇不等于好奇心。
奇,常与陌生、新颖、怪异、未知、神秘等相连,是认识主体有感于事物呈现出来的感性特征。好奇是对事物感性特征的兴趣,是专注、关切、探索、认识、研究的开始阶段,是形成复杂、深入、系统精神活动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因而,是一切探索的由头,是最初的、最浅层、最表面的感性的引发。停留在这种浅表层面的心态叫做好奇心。
好奇心缺乏深度,因此人们常常加上浅薄的来形容。只有过了好奇阶段,进入专注,进入分析、综合、推理等较为深入的精神活动,才能够进入认识过程的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奇字,正说明对象尚处于陌生、无法或难以了解的阶段,因而只是一种认识可能性的触发最常见的是好奇之后见到的是平常。奇不奇,奇在何处,奇之为奇,奇之为常等等,则均须在一种诱惑性、惊讶性、吸引性所生的好之后才能产生的。
好奇所好的奇,指的是对象显现出来的特征。好奇总是有对象的。好奇心的对象则不大同,可以说,以好奇心对待事物,如此,好奇心这个题目就存在着不及物的问题。好奇有对象,在对对象好奇之后,就进入了探索,这时就不再是好奇的浅表层次了。认知活动需进入逻辑思维,审美活动需进入移情、共鸣、理解等。道德修养则基本上与好奇无关,只能说对道德之做表现好奇而不能对道德之是好奇。
总之,写好奇必然要写到其对象,一旦写到对象,写对象之奇,就已不是写主体之好、之好奇心,而是写客体了。写对客体的好奇之后,进入对客体的认知探索,就必然超出好奇层次进入复杂层次,或者是好奇的主体进入复杂的精神活动,或者是对对象本身的刻画与认知进入到奇之后的层面。
海德格尔分析好奇,揭示了其特征,乃是等闲的看,它忙于东看看西看看,却不是为了理解它看见的事物,而只是为了看看而看。它贪新骛奇,只是为了从这一新奇跳到另一新奇上去。这说明了好奇的特点,一是无所逗留。意识对象不断转移,不停留于一个对象,因为好奇本身就要求着感觉的转移;二是时间、过程短暂。只是感觉印象而已,没有更深一层的意识活动。这种评说,相当深刻地显示了好奇的心理特征。因而,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对好奇心的评价是相当负面的。鲁迅笔下的看客也是这样的好奇者。
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常用牛顿与苹果的故事来说明好奇与科学发现的关系。要思考的是,同样的苹果,砸在别人头上,为何砸不出万有引力定律呢?很显然,首先,别人不会像牛顿一样提问提出问题本身,就已经包含着解答的思路了。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问之所问与问之何所问。提问的问题本身就有其前提,有其事先引导。这个问题,不是好奇,而是一种科学思维。假如别的物理学家发问,问题可能就是:为什么苹果越落越快?大、小苹果落地时间一样吗?如此等等。换言之,牛顿的问题不是苹果砸出来的,而是牛顿独特的物理学思维与具体现象的相遇。更深一步来看,是科学思维中一个产生灵感的契机,而不是浅层的好奇心所引发。灵感是长期蕴藉的瞬间顿悟,牛顿的顿悟所引起的深思科学的推演,才真正产生了万有引力定律。把好奇与万有引力定律直接挂钩,固然浪漫,却省略、忽视了太多太多艰辛的科学研究,是对牛顿精神劳动可悲可笑的无知。(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