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揭秘”港校面试 独创性回答能“加分”
内地生逐渐融入港校氛围 不只埋头学习书本知识而是追求多元化发展到港校读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不读内地名校,到香港读书,你后悔吗?从1998年港校在内地招生以来,几乎每名在读内地生都面对过这两道历史悠久
内地生逐渐融入港校氛围 不只埋头学习书本知识而是追求多元化发展
到港校读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不读内地名校,到香港读书,你后悔吗?从1998年港校在内地招生以来,几乎每名在读内地生都面对过这两道历史悠久的必问题,问者有亲友、昔日的老师、师弟师妹,也有自己。内地生的身份使得他们在努力适应港校环境、应对学业挑战的同时,也在审视、反思着内地教育的成败。
学
允许学生选错项
低年级就有机会搞科研
个人发展的机会多如潮水,尤其是向海外发展享有便利,这是港校最吸引内地同学的地方。2007年广东高考物理单科状元、广州仔王书元曾代表中国参加亚洲赛区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获得金奖,在拒绝北大的保送邀请后,他进了香港科技大学。这里基本是西方的大学理念,鼓励创新、机会很多、有活力。他说,港科大所有本科生从低年级开始都有机会参与科研,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港校普遍与全球高校建立了交换生关系,例如港科大就可与100所全球著名高校合作,学生可以申请到国外进行为期一到两个学期的交换进修,帮助学生开拓国际视野。
而在教育思路上,港校不会像内地学校那样不给学生选错项的机会。学校允许学生不断尝试、选择,直至找到自己最感兴趣和发挥所长的专项。王书元说,他曾研究软物质两三个月,后来发现对这个领域不感兴趣,便退了出来。
在港校,学生如果中途选错项,或者想去尝试学习其他学科,而向学校申请延期毕业,也不会被视为学业失败。
教授很好找 考试难突击
与其他港校不同的是,香港大学在内地录取的本科生都要在内地高校委托培养一年。这使得港大的学生在审视两地高等教育模式时多了一分亲身感悟。
毕业于港大社会科学学院的浙江人王力拓最喜欢港校的上课方式:只要学生有需要,随时都能找到教授,同学经常和教授电邮联系或当面请教问题,这点和国内教授神龙见首不见尾很不相同。例如文科每周都会有一堂导修课,同学们5到10人自由组合成一个小组,教授也会定期来辅导。
最大的感受是内地高校严进宽出,而港校是严进严出,学习压力很大。毕业于港大商学院、如今在香港一家投资银行工作的广州妹谢佳宁说,在港校别指望像在内地那样考前突击一个月拿学分。每门课程的成绩由2场期中考试、1场期末考试,课堂发言、案例研究、课内讨论等综合而成。谢佳宁笑言,内地高校老师还会划个考试范围,在香港是不可能的事。但这也让学生学得更扎实。
内地理科生的群体形象被描绘为不善言辞、埋头读书做实验,不擅长跟人打交道。而在2005年进入香港大学主修营养学、如今在港大医学院读研的广州男生宁嘉看来,这并不符合港大理科生的形象。他入校后最惊讶的是,港大特别注意培养理科生的演讲能力,每个理科生都要选定一个学科话题,经过精心准备后,在全班同学和教授面前做报告,从而让闷嘴葫芦也能说会道。
思
个人发展不再
执著争第一
在港校的教育模式下逐渐学会自己和自己比,多元化发展,而不是执著于非要赢得第一名,这是内地同学除了学业之外的最大受益之处,也是令许多人回答投奔港校不后悔的理由。
港大男生宋帅说,内地同学习惯在单行道上奋斗,为同一个目标挤破头。成绩往往意味着一切,成绩也是衡量一个人在群体中位置的主要标志。其实刚到香港时,我们之间会暗地里比较谁的高考成绩更好、谁拿了奖学金。之后,会比较谁的GPA积点更高;直到读研究生,也会比较谁做的实验多、谁发的论文多。
我在港校见识了人生的各种可能性,性格也变得更开朗。孙贝贝说,原本只爱图书馆、朋友圈子都是尖子生的她,对个人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更重要的是,过去她有较强的守的心态,不愿失去,不敢犯错误,而现在学会了主动争取的积极状态。(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