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评题:文综历史 引导课改渐呈川卷风格
四川新闻网成都6月8日讯 (记者 蒋亮 代朗) 四川师范大学附中高级教师、历史教研组长、四川省新课改专家委员会成员刘松柏在评析2010年全国高考四川文综卷历史学科试题时认为,试题具有引导课改的作用,且开始显现
四川新闻网成都6月8日讯 (记者 蒋亮 代朗) 四川师范大学附中高级教师、历史教研组长、四川省新课改专家委员会成员刘松柏在评析2010年全国高考四川文综卷历史学科试题时认为,试题具有引导课改的作用,且开始显现出较强四川特色。
刘松柏点评: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四川卷)历史试题着眼于对考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引领素质教育。试卷符合《考试大纲》要求,内容分布科学合理,试题科学、规范、准确,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好,无偏题怪题和“超纲”现象,既有利于保证科学性、公平性的实现,又有利于在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基础上的发展创新。整套试题较好地体现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目标立意”的命题发展方向,呈现出“一个突出,三个关注”的特点。
一、突出能力考查,引领素质教育
1、突出历史过程与方法的考查,突破历史学习一味强调死记硬背的误区,学科思维能力与思维层次明显提高。如“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题(第15题),通过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恳请其制止鸦片贸易这一历史事件,考查考生运用知识认识对林则徐禁烟这一重大事件得出“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的新的认识。 “史学方法”组题(第22、23题),直接以“掌握恰当的史学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为主题,第22题考查历史研究、历史学习应“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突破传统历史教学中一味强调“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价值判断”等割裂历史联系的偏差。第23题则以“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为例,考查考生依据历史史实客观地进行历史推论的能力。第37题第(4)问要求考生就“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政府应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举出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突出考查了用史实论证自己观点的能力。此外,第14、19、20、21题,第37题第(2)问、第(3)问,第39题第(4)问等,对考生历史思维层次、历史思维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明显加强。
2、重视主题与史实的内在联系,以具体的史实来展现主题的不同层面,试题综合性更强。如 “农耕文化”主题(第16―17题)以农耕文化对传统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立意,第16题引导考生认识历史上一些重要观念、政策,如“重农抑商”观念、政策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关系。第17题则从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在于毛泽东采取的革命斗争策略尊重中国社会具体情况这一历史经验,引导考生认识:我们的观点、认识以及政策等应尊重历史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人的尊严”题(第37题)采取“中外对比、古今贯通”的方法设计。首先,从“观念与主张”、“物质生活保障”、“民主权力的实现”三个层面来分解“人的尊严”问题,使抽象的命题有了具体的史实来支撑;其次,围绕三个具体的问题组织历史史实,选材涉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的典型事件,实现了古代、近代、现代纵向综合和中外横向综合,综合程度明显提高。
3、重视考查内容的广泛性,材料形式的新颖性、多样性。
试题在重视传统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内涵,突出了社会史、普通民众生活史的考查,使传统考查领域与史学研究新领域有机结合。试题材料形式新颖多样,引用的各类图片多达5幅,包括丝绸之路路线图、宁江机床厂广告图、《穷人国与富人国》漫画、上海城区构成演变过程示意图等,数据统计图表2个,历史学者的评价等,整套试题严谨而不失生动,洋溢着历史气息,试题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
[1] [2] [3] [4] [下一页] |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1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