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改革引关注 单一考试走向多元评价
时间:2010-01-27 15:50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次
北京市2010年高考改革方案日前出台,虽然此前全国已有11个省市区开始实行新课改后的高考,但是北京市的高考改革还是又一次引起了公
北京市2010年高考改革方案日前出台,虽然此前全国已有11个省市区开始实行新课改后的高考,但是北京市的高考改革还是又一次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勿庸置疑,新课改后的高考主要特点是包含了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那么,如何进行测试和评价?如何在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过程中确保教育公平?在选拔优秀人才和体现教育公平之间,高考改革的每一小步都牵动着亿万人的神经。教育诉求:打破“一考定终身”,培养全面的人随着北京等5个省市区实行新课改高考,2010年全国将有16个省市区实施新课改高考。新课改后的高考首先是由全国制定统一《考试大纲》,分省命题的省、区、市制定本地的“高考方案”,并根据统一的《考试大纲》编制《考试说明》。未列入分省命题的省、区、市则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考试说明》。与以往不同的是,各地新课改后的高考方案把学业水平测试或综合性评价作为录取的参考依据。把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性评价作为录取的参考,纳入到高考评价体系,由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模式,有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变迁的深刻原因。从1977年570万人参加高考仅录取20万人,到2009年报名人数约1020万名,平均录取率接近62%;从当年大学毕业生国家包分配到现在学生自主择业,从工业化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得我们需要对考试进行再认识。”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说。戴家干分析说:“教育的目的是要使每个人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一个人适合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可以通过考试这个评价手段来分析。过去的考试主要是淘汰型的,今后的考试要强调适应性。考试要考出学生的优点,这样的考试才是一个好的考试。”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院长乔丽娟认为,为了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潮流对高校多样化选择的迫切需求,多元评价成为应势之举。在高考中引入多元评价既是为了反映学生各种能力的优长,从而为高校选材提供必要的、确定的、可信的信息,也是为考生自我展示提供更大的空间,无疑将有助于高考改革“双重目标”的落实,即为高校选拔符合各自培养目标的合格人才和引导基础教育健康发展。新课改后的考试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为目的,将学习科目扩展到社会、人文、技术等领域,增加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使考试逐步从终结性评价走向过程性评价。公众诉求:在改革过程中确保公平公平,一直是高考改革讨论最激烈的关键点。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院办主任汪国培说:“实现公平价值是教育公共属性的基本要求。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这也是个人、社会和政府关注教育公平的根本原因之一。千余年来,考试一直是我国促进社会公平与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这种人才选拔方式强调‘程序正义’,即升学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大规模的统一考试,对社会成员有明显的吸引、辐射、调节和控制功能,对于凝聚人心、安定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考试还有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分层、流动和稳定。”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教育现象的急剧产生,以及人们民主、法治、人权意识的逐步增强,社会对教育公平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因此,公众更加热切关注高考改革举措的公平性也就不难理解了。2009年吉林松原高考舞弊案、重庆假民族成分考生案以及不少地方存在的高考加分作弊等危害公平的一只只“黑手”,也不断令公平这根弦绷得更紧。这些案件的曝光,对选拔人才本身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但却严重影响了高考的社会公信力。当高考的社会公信力受到质疑,其改革的难度也就变得更大。“在西方国家,考试成绩之外的素质评定和表现,通常是由校长、老师的推荐信来体现的。但由于目前我国社会诚信制度的不完善,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学校提供的考生综合素质评定流于形式,多讲好话,缺乏区分度,加上部分家长会担心教师的喜好和状态会影响评价,使得社会道德环境成为高考公平改革的真正制约。”汪国培说。(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相关专题:北大中学校长推荐制利弊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