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资讯 > 各地资讯 > > 新闻动态 > 文章正文

“校长推荐”并非北大专利 京沪港高校都曾试水

时间:2010-01-26 20:21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上周末,北大校长推荐学生的公示期结束,热议了一个多月的校长推荐制学生名单终于尘埃落定。  北大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度,是一种自主

  上周末,北大校长推荐学生的公示期结束,热议了一个多月的校长推荐制学生名单终于尘埃落定。

  北大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度,是一种自主招生的改革试点,但它并不是最早的先行者,更不是这条道路上的独行者。4年前,上海交大就已经在自主招生的预录取中采用了学校推荐的直推生制度,而上海大学也早一年实行了校长推荐。继北大之后,同济大学也宣布在2010年自主招生中推行直荐生政策。虽然有着不同的名字,但是却有类似的操作方式。

  对话专家

  校长推荐局限学生选择权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记者:为什么上海进行了多年类似的推荐制度,而遭受大范围关注和社会责骂的反而是北大?

  熊丙奇:因为上海之前的直推政策,是一项以中学为主体进行的推荐政策。而北大的校长实名推荐,让校长个人成为责任主体,于是社会就会关注到校长个人在其中到底有多大作用、校长本身的声誉等。

  而实际上,在社会大规模关注下,北大的校长实名推荐,也并不是校长一个人说了算,基本上也是全校的一个推荐行为。另外,上海多年都是在上海本地试点推行,北大第一年试点就在全国13个地区进行,所以引起的反应比较大,涉及很多关于教育公平等方面的争论。

  记者:社会上有一种声音,很担心推荐制会破坏了教育的公平性,滋生腐败。从上海几年的试点来看,有没有类似的事情?

  熊丙奇:在之前复旦、交大的直推制实行中,大多数的中学校长还是有很明确的排名标准,比如成绩权重、竞赛权重等,再加上有公示监督,公众的质疑比较少。

  记者:从这个制度实行的效果来看,为什么还是招收不到偏才?

  熊丙奇:现在的高中都要先经过中考,能考到重点高中的,本身学习能力都有保证。其中本来就缺乏个性发展的学生,不管招生制度怎么变,基础教育的体系并没有变,所以缺乏新的土壤,没有偏才又怎么能招到偏才?

  记者:从政策上来看,上海的优惠幅度更高,甚至可以突破高考一本线的限制,是不是意味上海的制度更先进,对高考制度的突破更多?

  熊丙奇:其实这些制度不管优惠有多少,并没有哪种比哪种更科学、更先进之说。更好的政策是应该让考生有更多的选择权,而这些政策往往都限定考生只能报考该校,局限了考生的选择权,这反而让很多优秀的学生感到为难。所以,对学生来说,这样的政策并不是改革。制度本身也没有撼动高考的唯一性。

  记者:校长推荐自从推出后,一直被社会舆论质疑,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学校前赴后继要实行?

  熊丙奇:很明显,是为了生源抢夺,也就是掐尖。为了赢取招生胜利,把竞争提前到自主招生阶段,通过制度的排他性,提前预定了优秀生源。由于国内高校具有垄断好处,所以让高校自发改革,重新分配权利,给学生更多选择权,是很难的。

  记者:校长推荐制度具备推广可能吗?

  熊丙奇:我认为总体来说,这样的政策是不会长久的,而且局限的选择权,只能在一流大学可能实行。

  记者:如果这是个失败的改革,那改革的关键应该在什么地方?

  熊丙奇:把改革动力放在高校上是不现实的,而中学为了保证升学率,也不会拒绝这样的政策。还是需要改变现有的高考政策,建立并引入令人信服的综合评价体系。



1[2][3]下一页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