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资讯 > 2010年高考作文 > 文章正文

特级教师教你将高考作文提高20分的技巧(2)

时间:2010-12-07 09:26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二)关键动词的浅读表现出思想的肤浅 题目的关键在品味二字上。品味即思考、体验、评价。所以,如果考生只写什么是时尚,不写自己对时尚的思考、体验、评价,肯定不合要求。这篇三类作文,主要问题就出在这里。应

(二)关键动词的浅读表现出思想的肤浅

题目的关键在品味二字上。品味即思考、体验、评价。所以,如果考生只写什么是时尚,不写自己对时尚的思考、体验、评价,肯定不合要求。这篇三类作文,主要问题就出在这里。应该说,本文作者还是有思考的,他的观点就是篇末点出的我们会引领着时尚向前发展,而不是让时尚引领我们。然而这个观点没有能够贯穿全文、统领全文。仔细分析,本文三个分论点大有问题。前两个分论点品味时尚,会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时尚的方向与品味时尚,会让我们不断地创新属于同义反复,因为更好地把握时尚的方向就是不断创新,时尚要求具有独特的创意、与众不同的个性,可以流行但不可普遍盛行,这就注定必须不断创新。分论点应该逐层深入,老是原地转圈子不是思想的肤浅又是什么呢?

再看第三个分论点品味时尚,会让更多的时尚沉淀为经典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让更多的时尚沉淀为经典与不断地创新明显自相矛盾,不断创新,就是不断反叛经典而不是不断制造经典;二是与全文中心论点我们会引领着时尚向前发展,而不是让时尚引领我们重复,重复表现在二者都是作者对时尚的思考、体验、评价的结果,结果到底明确为哪一点呢?关键语句的重复矛盾显而易见是作者思想的肤浅所致。

(三)段内逻辑混乱表现出思想的肤浅

在阐述第一个分论点品味时尚,会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时尚的方向时,作者有一个判断:应该引导儿童唱《一分钱》这样的经典歌曲,而不应该引导儿童唱《双截棍》这样的流行歌曲。显然作者并不是主张引导《双截棍》这样的流行歌曲走向经典,而是禁阻流行,回归经典。引述论据阐述论据与分论点截然相反了。

(四)语言的重复颠倒表现出思想的肤浅

最典型的当数第三个分论点让更多的时尚沉淀为经典。这个层次,主要应该阐述如何让更多的时尚沉淀为经典。对此,作者明确表示品味时尚就能让更多的时尚沉淀为经典。这样就形成一个同义循环的怪圈:因为品味时尚所以能够品味时尚。造成这个错误的原因,应该是作者的思想肤浅、认识不清,只能聪明地不断重复题意而已。二、剖析造成思想肤浅的深层次因素

几乎全国各种版本的高考大纲(考试说明)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了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首要要求就是作文思想深刻,并列出深刻的三种表现形式:一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二是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三是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思想深刻的具体表述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高考作文要求思想深刻,旨在强调四性:哲理性、独创性、逻辑性、启发性。它要求文章富于哲理性,观点有独创性,思维有严密的逻辑性,作品给人极强的启发性。言有尽而意无穷,读后让人深思,给人启迪,产生共鸣,回味无穷。然而现在的高考生却绝大多数难以做到这些要求。原因无非是:

(一)思想幼稚,不去关注生活,不去思考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作文实际上很简单,就是把生活写在纸上。缺少必要的生活积累,尤其是缺少对生活的观察思考,甚至没有起码的思考习惯,写作时做到思想深刻只能是痴人说梦。上面例文的作者对大量的生活现象熟视无睹,只能以空泛、偏颇来敷衍成文了。如果认识到平常生活里,崇尚自由并享用自由,崇尚个性的解放和发挥,便是当今的思想时尚;喜欢回归自然,讲求生活质量,力避服装样式、色彩的雷同,吃绿色食品,这是当今生活的时尚;话剧无舞台,读者也是作者,纸质媒体被网络媒体取代,博客播客等则是当今文化的时尚,区区高考作文还在话下?

(二)缺少高品位的阅读,长期在动漫、武侠小说、肥皂剧的形象感觉中钝化了理性思维、抽象思维,形成情感沙漠。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是朱熹读书后的感受,意思是读书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如果我们读过屈原,理解他的孤愤;读过司马迁,理解他的隐忍;读过李白,欣赏他的清新飘逸;读过杜甫,欣赏他的沉郁顿挫。读过莎士比亚的浪漫,读过巴尔扎克的渊博,知道托尔斯泰是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知道高尔基我的大学在哪里;喜欢睿智的钱钟书、平和的季羡林、渊博的余秋雨、深刻的周国平、顽强的史铁生我们还会无病呻吟,满纸空话吗?(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1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