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资讯 > 2010年高考作文 > 文章正文

和谐的统一(已点评)

时间:2010-08-28 16:49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批改颜色说明:红色代表错别字,绿色代表病句,蓝色代表精彩语句或段落)  去黄山旅游前,总会对那怪峰孤松遐想万千,待到我亲眼见识

(批改颜色说明:红色代表错别字,绿色代表病句,蓝色代表精彩语句或段落)   去黄山旅游前,总会对那怪峰孤松遐想万千,待到我亲眼见识到了,不免心潮澎湃,大呼壮丽——那孤松,曲曲折折,似老者的脊背;那危峰,亦崎岖险峻,有欲倾之势。两个个体本身都算不得美,却在相融中构造出了清雅高绝的图景!

  一些个体,他们本身或许各有特点,略有不足;但它们未曾勾心斗角过,未曾针锋相对过,在如斯的统一中,倘若你以总体之角度观之,竟是别样和谐。走下黄山,我不禁陷入了思考。

  是的,如果你只求个体的方正,那么最终所得可能仅仅只是一潭死水,茫然而无趣。君不见明、清王朝盛行的八股文吗?八股文根本不讲求相融,不讲求文章总体的韵味,它只求圣人之说,只求体制规范。每一字的方方正正,这种只偏安一隅的排他性,最终让文字失去了它原有的重量与美感,更让明、清王朝裹足不前。

  我想,真正的大美绝不应该如此!它应当是支点的寻觅,是元素的交融,是单一的颠覆,更是和谐的统一。

  个体的波澜不惊,甚至旁逸斜出,却能在同一后成就整体的云蒸霞蔚,别样风采。郑板桥先生曾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他也正是这样诠释自己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成就了和谐的统一,成就了“板桥体”的艺术高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以前读何立伟先生的《日月盐水豆》一文,不禁为他文章中的文白兼用所叹服。文言,精巧而意赅;白话,又不失抒情之美。也许仅取一者,会令文章或大腹便便;或词肥意瘠;但两者的兼用却令整篇文章彰显了别样的韵致。

  非独文学如此,荣格说:“文化最终沉淀在人格上。”我想,我们的内心中或许也要依靠无数不调和因素的融合,才能更为饱满。“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这是诗人萨松的诗句。猛虎不免生猛,蔷薇过于柔和,调和两者特点,便是丰满而浪漫的人性啊!就像李易安,既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女儿情态;亦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贯长虹。她的人格,非婉约、非雄健,而是两者兼具的浪漫,足令人怀想千年!

  道与万物参,万物的和谐统一方造就世间大美。回首,我再看向那株遒劲的孤松,再看向那面绝然的峭壁,在夕阳下它们长久地融为一体,错落有致。我释然。



作文点评: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化小品散文。作者在文章开头采用了比兴手法,没有从材料本身直接谈起,而是通过游览黄山的经历——“对那怪峰孤松遐想”,来说明道理。但是,从主体部分来看,文章这样写的用意还是紧紧围绕材料中“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这句话来提炼感点,生发开去议论的。这就是本文中作者要发表的见解:个体的旁逸斜出,统一在整体中而显出和谐的美。  文章选择的题材丰富多彩,说明作者善于联想,同时也表明作者厚实的文化积淀。例如,从描述黄山孤松怪石那清雅高绝的图景而构成黄山的大美,想到只求体制规范在整体上却毫无生气的“八股文”,字里行间隐含了批判那“裹足不前”的“八股文”的弊端;又联想到何立伟先生的《日月盐水豆》一文,对比鲜明;再就是从独树一帜的“板桥体”,联想到“猛虎细嗅蔷薇”和李清照诗词中的创新与不同的风格。语言优美,读来琅琅上口。

点评人:wangyuanyuan1得分:60分点评时间:2009/8/5 15:32:51(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