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问答|出国留学面试的十个关键问题
作者:华东交通大学本硕连读留学项目时间:08月02日

  一年一度的博硕士出国留学申请也渐次展开了。虽然国外各个大学在地域、文化、机构、学科、专业等方面各有不同,但在申请面试中,大多会涉及如下十个关键问题,各位摩拳擦掌的童鞋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了?

留学1.jpg

  Q1:为什么你愿意选择来这里,而不是其他地区或高校?

  在这个问题下面,有一系列相关的子问题,包括:你最喜欢或中意我们学校或专业的哪些方面?你对我们学校熟悉吗,都知道哪些(比如历史、排名、声望、故事等)?在我们学院、系所或专业,你期待获得哪些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以实现你的学术或人生追求?

  Q2:你的研究兴趣是什么?

  包括:你的具体的研究选题或问题是什么?(越具体越好)你的学术背景、研究经验与研究主题选择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你选择并喜欢这个研究主题,与之前老师的启发有关吗?请注意,你的研究兴趣一定要和你的个人生活经验有关。

  Q3:你的研究将如何贡献于我们的博硕士项目?

  出国学习、研究并不是单纯地接受新知识和新的学术训练,以及结交新朋友,更是对学术或知识共同体的贡献。很多学校会问及,你将如何利用自己的特长和研究能力,为申请项目作出独特的贡献,而你要通过回答问题,具体地来证明对这个项目的未来发展而言,自己是不可或缺的。当然,一定要注意,这里不是过度自我夸耀,而是紧紧围绕“你能为学院做什么”(what you can do for the school)这个核心关切。

  Q4:你的短期和长期目标是什么?

  申请学校将通过这个问题考察你对自己的人生是否有规划,以及你的短期或长期规划和该项目之间的潜在关联。相关的子问题包括:选择申请这一项目与你的工作规划是什么关系?具体表明你选择这个项目的一些理由,比如特别喜欢某个教授的研究领域,愿意跟随学习。另外,一定注意,把个人的未来规划与学校、学院、系所,某个城市或社区,以及相关领域更大的专业或学术共同体的命运结合起来。

  Q5:在你的研究领域中,最主要的发展趋势什么?

  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考察你的专业能力。因此,在面试之前,一定要对专业领域内的国内外趋势有着比较全面而精准的把握,特别是与你的选题有关的学者或文献。一定要做到能脱口而出相关的研究都有哪些,研究结论是什么,研究的意义,以及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Q6:你如何获得今天的成绩?

  每一个申请者都曾取得或大或小的一些成绩,不要过于谦虚,要敢于向面试考官讲出自己在相关领域的竞争能力,包括信心、毅力、生活经验、团队精神,以及对某些理论或方法的熟练使用能力,等等。不要觉得这是一种自夸,只要有具体的佐证,就有说服力。

  Q7:你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一定要牢牢记住,面试的目的是要进入这个研究生项目。因此,一定要明确列举自己的竞争优势,以及未来对这个项目的潜在贡献,最好有一些具体的例子或细节。而讲述你的劣势时,一定要诚实,但富有建设性,比如自己将如何克服困难,把相关问题在短期内解决。更重要的是,不要由于胆怯,混淆了优势和劣势,把劣势说成优势,给人不诚实之感。

  Q8:生活中,你的爱好和兴趣是什么?

  这些问题就和学术生活无关了。你不仅是一个拥有研究能力和充满学术热情的好学生,还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年轻人!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展现你的个人魅力和价值观,并给面试考官留下美好印象。如果你能随时把自己的学术和生活与申请学校及更大社群之间的关联谨记心中,把做贡献作为未来学习生活的第一原则,那么你的诚心就会打动考官。

  Q9:你是否还申请了其他学校?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又回到了之前的问题,你为什么要申请这所学校。换句话说,这个问题要考察的实际上是,你为何青睐目前这所学校及其研究生项目,以及你将如何奋力争取这个机会。对申请其他学校的事实一定要诚实作答,但要具体解释清楚为什么你更青睐目前这所。如果你仅仅申请了这一所学校,也要解释这个决定是如何做出的,让考官理解你的坚定信念。

  Q10:你有什么问题问我吗?

  这是一个你必须认真准备的问题!如果你问不出来,那将是一个面试准备的巨大失误。尽力多准备几个,以备考官在之前的问题中已经涉及。另外,准备的问题不能太基础、太简单、太表面,要充满洞察力,比如:参加相关研究的机会有多少,具体要一起工作的教授是谁,近期教授们出版的成果有哪些,该项目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其他你感兴趣的问题。问这些问题的目的是表明,你是积极主动的、有理解力的,而且你已经充分阅读了相关材料。

  最后,我们不得不说,任何一个申请者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十个问题虽然照顾到了大部分可能出现的状况,但却也有滑入标准化问答陷阱的可能。我们希望通过整理这些tips,让紧张而迷茫的童鞋们有一点方向,增强一些信心,但最核心的,还是每一位申请者,要有信心,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知识、能力、特长、优势提前梳理清楚,不要做太多竞争者之间的横向比较,而是把自己与申请学校作为唯一的关系体;更重要的是转换思维,把对申请学校和项目的潜在“贡献”(contribution)作为关键原则,提前想象自己在这个未来大家庭中的角色。如此,才有可能“先入为主”,旗开得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