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复习 > 语文复习 >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 > 文章正文

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17

时间:2009-11-02 11:24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常见误区】  文言文翻译常犯以下错误:  一、错译。  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  1.译错词义。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

  【常见误区】

  文言文翻译常犯以下错误:

  一、错译。

  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

  1.译错词义。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都会导致错译实词,例如有的同学把沛公军霸上(《鸿门宴》)这一句,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这里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

  2.混淆虚实。不了解或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导致错译虚词。例如把特与婴儿戏耳,错译为特地同小孩玩耳朵。显然,译者把虚词特、耳译错了特是副词,在此作不过讲,不能译为特地;耳是语气词,表限止语气,可译为而已、罢了,不能误作实词,错译为耳朵;这里特、耳连用,构成固定句式特耳,可译为不过是罢了。因此,特与婴儿戏耳,应译为(我)不过是跟孩子开个玩笑罢了。

  二、漏译

  1.省略成分不增补。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须补出却没有补译出来。例如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这两个分句的主语分别承前省略了。如果只补出触草木的主语蛇,而漏补尽死的主语草木,就会漏译成蛇触及草木,全死了。如果把原文的省略成分补全,那么译为蛇触及草木,草木全枯死了,这才对。

  2.该译词语被遗忘。原文中本该译出的词语,保留未译。例如有同学把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这一句,译成假如我不干这捕蛇的差事,那么早就病了。这里就漏译了病字。如果把这个病字译出,原文后一分句译成那么早就困苦不堪了,这样处理,译文就完整、准确了。

  三、硬译

  1.照搬注释不变通。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中的牺牲,因为其注释是指猪、牛、羊等,有的同学就把这一句译成猪牛羊、珠玉、丝绸,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2.倒装句式不调整。有同学把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句,译成寻找一个人可以派他去回复秦国的。忽视了原句定语后置的特点,未调整原句的语序就硬译。

  四、赘译

  翻译游离原文,任意发挥,译而无据。有同学把秦人开关延敌(《过秦论》),译成秦国人大摆空城计,打开关门想引诱敌军进城。这里的所谓大摆空城计等,就游离原文太远了。翻译一定要紧贴原文。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