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中2009届模拟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二)答案
【答案及解析】 一、社科文 6答案:C。ABD均为令人忧虑的态度。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是悲剧和陷阱。 7答案:D。是反衬传统节日的
【答案及解析】
一、社科文
6答案:C。ABD均为令人忧虑的态度。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是悲剧和陷阱。
7答案:D。是反衬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不是原因,而是背景。
8答案:A。B发现了错,在是理解错了,原文是警告人们要这样做,而不是已经做到了。;C以偏概全,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是说过传统节日的目的,过传统节日也好,读经等等也好,都只是其中部分具体形式,而灵魂附体之体;D是说转化传统文化的手段。
9答案:B。A判断太绝对,原文说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另外后文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C原文说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D原文说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
二、6、D(雅文化可以影响俗文化,但不会变成俗文化。)
7、B(A、俗文化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不能说与人们的生活无关。C、俗文化也属于文化,它的根本功能就是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对人们的思想影响。
D、表层文化和中层文化,即物资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有雅俗之别。)
8、C(此项解释的是礼的形成,而不是解说礼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的原因。另外,强制执行不当。)
9、D(俗文化是大众文化,大众存在,俗文化就不会消逝.见第二段的开头。)
三、CACD
四、6.D(AB概念的类属有误。乐治不是娱乐的艺术门类,不是工具。C项是某种特点的诠释。)
7.C(C项谈的是礼而非乐。)
8.C(A句大自然似乎要让音乐主宰人类的精神和行为;B句能使人生理发生良性的变化错;D句创作乐错。)
9.C(C句具体做法及得失评判无根据。)
五、6.B(整个社会文化应为社区文化。)
7.B(农耕文明还来不及清查就被工业文明的浪潮所席卷而去,它们死得迅速且缄默,那
不是一种'非正常的死亡'这句话,非冯骥才所说。)
8.D(A社会生存应为社区生存。B不是丽江古城应为不仅仅是丽江古城c民
族的土壤应为民间的土壤。)
9.C(精英文化错,应是民间文化)
六、6.B7.D8.A9.C
七、9、解析:互相映衬见出静穆的风味。
答案:D
10、解析:说情趣相似不确切,这是作者以前的认为,后来在认识上有了变化。
答案:A
八、11、解析:无论是石涛的观点,还是贡布利希的话,都是说的同一意思,即画要革新才能发展。
答案:B
12、解析:谈国画的发展轨迹,石涛的观点、贡布利希的话就说明了国画的发展方向。
答案:B
九、18、解析:这一句话实际上是这一段的关键句,要理解它就要从全段角度去分析,先是谈到明代对宋诗的不屑,然后谈到晚清对宋诗的推崇。这一句话是用比喻的方式来说明宋诗在不同时期所受到的不同待遇。
答案:宋诗或是被贬得一无是处,或是被捧上了天。(要求简洁,否则要扣0.5分)
19、解析:该题的答题范围仍然在第一段,失掉比例是说对宋诗的看法不要走极端,应客观公正。后文也有照应的句子。
答案:可以夸奖宋诗在元诗、明诗之上,且超过清诗的成就,但不可夸张、夸大它。(两个方面去谈才能得满分。)
20、解析:作者在历述宋诗在不同时期人们对它的不同的看法之后,就有了一个结论,即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且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点明了作者所认定的宋诗的地位。(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