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对光学的研究
牛顿对光学的研究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I.Newton,1642-1727) 1、色散现象的早期研究 色散也是一个古老的课题,最引人注目的是彩
牛顿对光学的研究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I.Newton,1642-1727)
1、色散现象的早期研究
色散也是一个古老的课题,最引人注目的是彩虹现象。早在13世纪,科学家就对彩虹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德国有一位传教士叫西奥多里克(Theodoric),曾在实验中模仿天上的彩虹。他利用阳光照射装满水的大玻璃球壳,观察到了和空中一样的彩虹,以此说明彩虹是由于空气中水珠反射和折射阳光造成的现象。不过,他进一步解释没有摆脱亚里斯多德的教义,继续认为各种颜色的产生是由于光受到不同阻滞所引起。光的四种颜色:红、黄、绿、蓝,处于白与黑之间,红色接近白色,比较明亮,蓝色接近黑色,比较昏暗。阳光进入媒质(例如水),从表面区域折射回来的是红色或黄色,从深部折射回来的是绿色或蓝色。雨后天空中充满水珠,阳光进入水珠再折射回来,人们就看到色彩缤纷的景象。
笛卡儿对彩虹现象也有兴趣,他用实验检验西奥多里克的认述。
在他的《方法论》(1637)中还有一篇附录,专门讨论彩虹,并且介绍了他自己做过的棱镜实验,如图所示。他用三棱镜将阳光折射后投在屏上,发现彩色的产生并不是由于进入媒质深浅不同所造成。因为不论光照在棱镜的那一部位,折射后屏上的图象都是一样的。遗憾的是,笛卡儿的屏离棱镜太近(大概只有几厘米),他没有看到色散后的整个光谱,只注意到光带的两侧分别呈现蓝色和红色。
1648年,布拉格的马尔西用三棱镜演示色散成功。不过他解释错了。他认为红色是浓缩了的光,蓝色是稀释了的光;之所以会出现五颜六色,是由于光受物质的不同作用,因而呈现各种不同的颜色。
17世纪正当望远镜、显微镜问世,伽利略运用望远镜观察天体星辰,胡克用显微镜观察小物体,激起了广大科学界的兴趣。然而,当放大倍数增大时,这些仪器不可避免地都会出现象差和色差,使人们深感迷惑。
人们不理解,为什么在图象的边缘总会出现颜色?这和彩虹有没有共同之处?这类现象有什么规律性?怎样才能消除?
这时,牛顿正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他的老师中有一位数学教授名叫巴罗(IsaacBarrow,1630-1677),对光学很有研究。牛顿听过他讲光学,还邦他写《光学讲义》。牛顿很喜欢做光学实验,还亲自动手磨制透镜,想按自己的设计装配出差的显微镜和望远镜。这个愿望激励他对光的颜色的本性进行深入的探讨。
2、牛顿对色散现象的思考
牛顿从笛卡儿等人的著作中得到许多启示。例如笛卡儿说过:运动慢的光线比运动快的光线折射得更厉害,胡克描述过肥皂泡的颜色变化,认为不同的颜色是光脉冲对视网膜留下的不同印象。红色和蓝色是原色,其它颜色都是由这两种颜色合成和冲淡而成。牛顿注意到这些说法的合理成分,同时也提出许多疑问。
在牛顿留下的手稿中,记录了许多当年的疑问微压测高计思考,
例如,他问道:如果光是脉冲,为什么不像声音那样在传播中偏离直线?
为什么弱的脉冲比强的脉冲运动快?
为什么水比水蒸汽更清晰?
为什么煤是黑的,煤烧成的灰反而是白的?
牛顿不满意前人(包括他的老师)对光现象的解释,就自己动手做起了一系列的实验。
3、牛顿的色散实验
牛顿从笛卡儿的棱镜实验得到启发,又借鉴于胡克和玻意耳的分光实验。胡克用了一只充满水的烧瓶代替棱镜,屏距折射位置大约60厘米,玻意耳把棱镜散射的光投到1米多高的天花板上,而牛顿则将距离扩展为6-7米,从室外由洞口进入的阳光经过三棱镜后直接投射到对面的墙上。这样,他就获得了展开的光谱,而前面的几位实验者只看到两侧带颜色的光斑。
牛顿高明之处就在下他已经意识到了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折射性能,只有拉长距离才能分解开不同折射角的光线。(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