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复习 > 生物复习 > 高考生物知识点 > 文章正文

种群和群落

时间:2009-11-02 12:14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1、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成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2、种群密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1、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成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J型增长曲线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S型增长曲线

  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

  捕食(如图乙)

  7、种间关系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

  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

  寄生:蛔虫,绦虫、虱子蚤

  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

  垂直结构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

  8、群落的空间结构:

  水平结构

  9、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生态系统的

  组成成分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

  1、结构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

  (细菌、真菌、腐生生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生产者植物

  (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

  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

  信息的传递(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