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简史:溴的发现
科学研究既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细的操作技术,又要有正确的指导理论和思想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则将走许多弯路,甚至真理
科学研究既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细的操作技术,又要有正确的指导理论和思想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则将走许多弯路,甚至真理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也会视而不见。
德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李比希(Liebig,U.1803-1873)在研究工作中就出现过这样的现象。
在发现溴的前几年,李比希接受了一家制盐工厂的请求,考察母液中含有什么东西?再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淀粉碘化物过夜以后变成黄色。他再将母液通入氯气进行蒸馏,得到一种黄色的液体,没有分析研究就判断是氯化碘,并把装液体的瓶子贴上氯化碘的标签。
殊不知这种黄色物质并不是氯化碘而是溴。其实溴的化学性质和氯的化合物很不相同,他却勉强加以解释。后来他听说发现了溴,李比希知道自己错了,他将贴氯化碘标签的瓶子特别保存起来,作为研究工作中的教训。并且他常把这个瓶子给朋友看,以表明不加分析研究、不讲论证,而以先入为主的观念来对待科学,往往让很大的发现在眼前错过。
法国化学家巴拉尔(Balard,A.J.1802-1876),1842年在研究盐湖中植物的时候,将从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采集到的黑角菜燃烧成灰,然后用浸泡的方法得到一种灰黑色的浸取液。他往浸取液中加入氯水和淀粉,溶液即分为两层:下层显蓝色,这是由于淀粉与溶液中的碘生成了化合物;上层显棕黄色,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经巴拉尔的研究,认为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氯与溶液中的碘形成新的氯化碘,这种化合物使溶呈棕黄色;二是氯把溶液中的新元素置换出来了,因而使上层溶液呈棕黄色。于是巴拉尔想了些办法,试图把新的化合物分开,但都没有成功。
1825年德国海德堡大学学生罗威(Lowig,L.1803-1890)把家乡克罗次纳的一种矿泉水通入氯气,产生一种红综色的物质。这种物质用乙醚提出,再将乙醚蒸发,则得到红综色的液溴。所以他也是独立发现溴的化学家。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