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祥麟
侯祥麟,中国化学工程学家,燃料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曾名侯波,广东汕头人,1912年4月4日生。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
侯祥麟,中国化学工程学家,燃料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曾名侯波,广东汕头人,1912年4月4日生。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随后任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学所研究实习员,重庆西南运输处炼油厂副工程师,云南光华化学公司精制部主任,重庆兵工署炼油厂正工程师等职。1945年赴美国留学,在卡内基理工学院当研究生,发表煤、焦反应活性指数的测定和微型填料的液液萃取等论文,获该院化学工程博士学位。1949年任麻省理工学院燃料研究室副研究员。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石油研究所研究员,石油工业部技术司副司长,石油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在此期间,主要负责石油工业科研队伍、机构的组建和科研计划的管理;参加历次国家和部门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以及实施过程中的部署和协调;组织领导重大炼油新技术的科研攻关会战,这些新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使中国炼油技术接近当时世界水平,并实现了石油产品立足于国内;领导解决了中国喷气燃料的特殊技术问题;组建队伍,研制并及时提供导弹、原子弹等尖端武器所需的各种润滑材料。1978~1982年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主管科技工作兼管炼油生产。后任石油工业部科技领导小组副组长、科技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第一届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首席顾问、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并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委员。曾当选为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第一届主席团成员,中国石油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曾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数篇、文章多篇。主编出版了《中国页岩油工业》一书。
他是一位鹤发童颜、目光坦荡的九旬老人,也许我们可以用下面的两个比喻来概括他的人生:如果说二十世纪是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一处险滩,他就是挺立在这段激流中勇敢的弄潮儿;如果说石油是共和国生生不息躯体里的黑色血液,他就是源源不断为之输送新鲜血液的造血人
侯祥麟基金是用侯祥麟院士所获得的何梁何利奖金和中国石化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以及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捐赠成立的。其宗旨是:为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鼓励优秀青年报考我国高等院校石油加工领域本科学习深造;激励我国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石油加工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以及毕业后继续在本学科领域工作的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立志献身于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