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高考作文高效备考方案(5)
附录: 十大附中名校作文新题预测精选 第一章 高考作文内容锤炼 切题篇 人大附中名师谈【切合题意三技巧】 一道高考命题,关系亿万学子,情牵大千社会,所以它的拟制,必须细致严谨而又独具匠心。从内容上看,要切
附录:
十大附中名校作文新题预测精选
第一章 高考作文内容锤炼
切题篇
人大附中名师谈【切合题意三技巧】
一道高考命题,关系亿万学子,情牵大千社会,所以它的拟制,必须细致严谨而又独具匠心。从内容上看,要切合时代热点,但往往又不能直接表述;从形式上看,一般会延续本土风格,但又不会一成不变;从难度上看,不会设置太大的审题障碍,但又会体现测试的梯度。这些特点,都会巧妙地包含在试题之中。准确把握命题者的这种思路,文章才有可能步入成功的殿堂。如何自如地过好“切题关”呢,下面三种策略最为有效:
一、审读题目时要把握重点。很多高考作文题,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角度等均进行了限制,考生必须严格地在规定的范围内作文,才能不离题、不偏题,收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效果。由此看来,那些注重形式与语言,却忽视题目内涵挖掘的作法,相当危险。当一个题目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既要考虑它属于哪种命题,又要分析题目的内涵和外延,深入思考题目的隐含条件与限制。以2009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这也是一种 ”为例,“也”字便是写作的关键,如写“这也是一种幸福”,那就说明你写的人与事本身也许并不是很快乐或幸福的,但事后回想起来,才觉得“也是一种幸福”。如果忽视了命题的这种限制,直接将文章的内容写成了“这是一种幸福”,题意也就出现了偏差。
二、审读材料时要找准角度。不管是何种形式的高考命题,提供的材料之中都会隐含着命题者的基本意图。因此,破译这种隐含信息尤其重要。如2009年天津高考作文题的材料中便有这样一句话,“不管怎样,‘90后’终将担当起社会和历史赋予的重任”,不难看出,考题意在引导考生重点解读“90后”阳光健康的一面;反之,那些一味批评或指责“90后”的文章,都有偏离题意的嫌疑了。命题者的这种思维倾向,就需要我们在审读材料时发现。又如2009年全国Ⅰ卷的这道作文题: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于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材料里的两个段落,看似寻常,实则颇有讲究。从写作对象上看,寓意深刻:小狗、小龟和小松鼠,象征成长的生命个体,代表的正是我们青少年;培训班教练野鸭、评论家青蛙、思想家仙鹤,暗示的则是社会、学校、家庭等对象。从材料安排上看,各有侧重:第一段讲述故事,是写作的触发点;第二段发表感慨,是立意的关键点。从立意角度上看,内涵丰富。青蛙的感慨是想告诉我们,因材施教方可更上层楼,扬长避短才会开阔天空;仙鹤的话语则是强调,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条条大路通罗马,完善自我才能尽显风流。不把握命题里的这些信息,再美的文字也只是镜中之月、水中之花。
三、下笔行文时要锁定题意。要让所写的内容切中题意,还得学会在行文之中处处切题。具体来说,有四种技巧供同学们选择:
【误区扫描】
不少考生因为没有认真审题,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导致考场作文出现了致命的失误。从高考阅卷教师反馈的信息来看,失误主要表现在三方面:(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