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香港高校内地招生政策10年三大变化 今年,内地各大高校自主招生的掐尖大战刚刚停歇,12所香港高校便马不停蹄地开始在内地招兵买马。包括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树仁大学、香港公开大学、香港演艺学院、珠海学院在内的12所香港高校继续面向内地招收学生。在这12所香港高校中,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属于统招之列,其他10所院校均实行独立招生。 变化一招生范围 从6个省市到31个省市区 2003年,国家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但仅限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福建6个省市。2004年,港校在内地的招生范围增加到10个省市。2005年,招生范围再次扩展到17个省市,正是从这一年起,香港高校开始招收天津籍考生。2006年,港校在内地的招生范围再度扩大。如今,大多数港校的招生范围均已扩大到31个省市自治区。 变化二学制变化 四年制与内地教育接轨 与往年相比,今年港校招生的最大亮点是学制的变化。以前,香港高校一直实行的是三年制,即内地学生至香港读大学,第一年是在内地的预备学习年,先修香港文化、历史以及语言等课程,之后再进入正式的大学课程。从今年起,香港进行大规模教育改革,三年制大学将改为四年制。这一改革使香港与内地教育制度接轨,今年内地新生被港校录取后可以直接到香港入读一年级,不必像往届那样先在内地进行一年的预科学习。 变化三关注程度 考生家长回归理性 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内地对香港高校招生的关注度,经历了从极冷到大热,从大热到降温,而如今回归理性的起伏。 2003年香港高校进入内地招生时,内地考生和家长对于香港高校并不热情,只是远观。据香港大学负责招生的马纳主任透露,随着内地对港校关注度的提升,2006年香港高校在内地火了一把。2006年内地参加香港大学招生说明会的人数,从之前的5000人增加到10000人。近几年,内地参加说明会的人数趋于稳定,基本保持在每年10000人左右。去年港大共收到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内地本科生入学申请10362份,港大最终录取291名内地学生。考虑到赴港的学费、生活费比内地大学要高出许多倍,且学生本身是否可以承受赴港读书的压力等原因,近几年内地对香港高校的关注度开始降温,考生和家长对港校的态度回归理性。 从选择专业上来看,内地学生及家长的表现也越来越理性。马纳介绍说:近十年来,最初内地生一窝蜂选择经济金融类专业,如今,内地生更注重从自己兴趣出发,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传统的热门学科如经济金融、工程、理学、法学等竞争依旧激烈,统计及精算等港大在国际高等教育评分中排名前列的学科,继续备受青睐,文学、教育及社会科学等人文科学专业的报考人数也在逐渐增多,内地考生和家长越来越理性的做法,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竞争优秀生源激烈内地大学客观对待港校自招 港校确有许多优势值得借鉴 随着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人数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大学对优秀生源的竞争更加激烈,给招生工作带来许多新的挑战。清华大学天津招生组成员、清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范宝龙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但这位有着近20年招生经历的资深招生教师,却并不赞成用冲击等字眼描述这种竞争。 范宝龙老师说,香港高校在教育教学和招生宣传上,确实有许多优势值得内地大学借鉴,但家长们也要帮助考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比如,考生和家长一般都认为,香港高校的国际化程度更高,英语环境好,将来毕业后到欧美等国家深造或工作更容易,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全面。现在,内地著名大学越来越开放,以清华为例,每年都有上万名世界各地的学者来校讲学或交流,从去年起清华每届本科生的三分之一以上在大学期间有公派出国经历,毕业后又有20%左右出国读研。又比如,香港高校常用高额奖学金吸引学生,但实际上能拿到全额学费和生活补贴的一般只有各地高考最高分考生等极少数学生,大多数同学得到的奖学金远不足以支付在港的全部学习生活费用,对此家长们都会仔细权衡做出理性选择。 (责任编辑:admin) |